泰国佛教界,在盛夏的佛陀首次布道“转法轮日”与“结夏安居”的庄严时刻,却不幸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性丑闻与贪污风暴席卷,一场空前的信任危机笼罩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这场风暴的起点,源于曼谷三殿寺住持帕提普・瓦奇拉帕莫克的突然退位。6月底,一位宗教界的高级僧侣毅然向警方报案,揭露了瓦奇拉帕莫克与一名35岁女子之间不可告人的秘密恋情。女子以怀孕为由,向瓦奇拉帕莫克索要高达768万泰铢的“抚养费”,遭到拒绝后,愤怒之下公之于众,曝光了酒店内的私密视频和谈话录音,激起了宗教界的公愤,进而引发了警方的深入调查。
在警方介入之前,瓦奇拉帕莫克已逃之夭夭,逃往邻国老挝。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涉案高级僧侣浮出水面。警方在搜查女子住所时,在其手机中发现了超过8万张照片和视频,涉及瓦奇拉帕莫克在内的多名佛教高层僧侣,部分僧侣甚至在被勒索后,向女子转移了巨额资金。据悉,过去三年间,瓦奇拉帕莫克的银行账户累计存入约3.85亿泰铢(约合8550万元人民币),如今账户余额仅剩8000泰铢,其余资金去向不明。
截至目前,这名女子因涉嫌敲诈勒索、洗钱及接收赃物,面临着多项指控;涉案的十余名僧侣中,已有9人选择剃度还俗。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为此撤销了6月颁布的授予81名僧侣更高头衔的皇家法令,直言近期发生的不当行为“给佛教徒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事件发生后,泰国代总理普坦下令审查与加强有关僧侣与寺庙财务交易的法律规定,泰国中央调查局也设立了官方脸书页面,鼓励公众积极举报僧侣的不当行为,以期重塑佛教界的清誉。
泰国,这片被佛教圣光沐浴的土地,超过九成的子民虔诚地信仰着佛陀的教诲,僧侣们如同佛陀的化身,备受尊崇,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期一系列僧侣丑闻的曝光,如同晴天霹雳,严重地撼动了佛教机构及僧侣在民众心中的神圣形象。
僧侣丑闻,屡见不鲜,犹如挥之不去的阴霾。事件发生后,泰国皇家警察副总长基特拉·潘佩特(Kitrat Phanphet)面对媒体,语重心长地表示:“这起案件不能代表整个佛教。”他誓言将组建新的专案组,深入调查僧侣的不当行为,并强调:“这只是极少数人的错误。”
然而,泰国僧侣的黄赌毒丑闻却如同顽疾,屡禁不止,其中大部分案件都涉及那些曾深受信众敬仰的高级僧侣。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帕扬特拉(Phra Yantra)丑闻。这位曾一度是泰国佛教界的顶流大师,以其极具魅力的个人形象吸引了无数国内外信徒的追随。然而,1994年,他的“神圣”形象轰然崩塌:被控诱骗多名女性发生性关系,其中更有女性带着孩子出面指证,并出示了两人如同夫妻共同生活的照片等铁证。
调查发现,帕扬特拉不仅挪用信众捐款,还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色情场所挥霍无度。僧伽最高委员会认定其行为严重违背僧侣戒律,将其驱逐出境。但帕扬特拉却拒绝接受裁决,还将僧袍颜色改为绿色,自称仍是僧人。据《曼谷邮报》报道,他持假护照潜逃美国,并获得政治庇护,继续以僧侣身份活动。自2014年案件到期后,他甚至多次回到泰国庆祝生日,仍有信众跪拜追随。
进入数字时代,僧侣们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秘密性聚会、不透明地管理私人捐款账户,以及打造社交媒体形象以获得超高影响力,这样的案例逐渐增多。现代僧人的情感世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森林或寺庙,也隐藏在他们托钵袋里安装的应用程序中。
2013年,“炫富僧侣”事件震惊全国,起因是一条在YouTube上疯传的视频。视频中,本名维拉波尔·苏克波尔(Wirapol Sukphol)的僧人身披僧袍,戴着名牌太阳镜,手握成捆现金,坐在私人飞机的真皮座椅上,身旁还放着路易威登手提包。
随后,泰国特别调查部门查明,苏克波尔通过非法手段敛财,名下不仅有约2亿泰铢存款,还有22辆奔驰汽车,并在泰国老家和美国分别拥有豪宅,还专门打造了一座巨大的玉佛复制品。最终,他因欺诈、洗钱、强奸及侵犯未成年人等罪名被判入狱。
2023年4月,又一桩性丑闻再次引发警方关注。这次被曝光的是因讲法能力出众而闻名全国的帕塔玛基里寺(Wat Pa Thammakhiri)住持帕空(Phra…
(此处省略部分内容,请继续提供需要润色的文本)在泰国曼谷周边,一处宁静的寺庙背后,竟隐藏着令人咋舌的贪腐丑闻。警方在一次精心策划的突袭行动中,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寺庙内,一个个装满现金的行李箱、熠熠生辉的金条金块堆积如山,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一张银行转账记录赫然显示,涉案僧侣帕空曾向家人汇去高达220万美元的巨款。帕空与另外六名僧侣一同落网,最终,他们因贪婪而付出的代价是——长达468年的监禁。
澳大利亚ABC新闻报道,在泰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全国约43000座寺庙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每年通过信徒的慷慨捐献,汇聚起的资金总额高达令人惊叹的40亿美元。而政府也不吝啬,额外拨款约1.7亿美元,助力寺庙的蓬勃发展。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寺庙的财务状况却如同一团迷雾,巨额捐款的去向,几乎无人能够探寻其真谛。
在泰国,遍布大地的约43000座寺庙,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每年从民众的慷慨解囊中汇聚而成的资金,其总额竟高达令人咋舌的40亿美元。信仰与财富的界限,在这里显得格外模糊,交织成一幅奇异的画卷。
两千余载,上座部佛教如同一位永恒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在泰国民众的心中,不仅塑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更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法律体系。超过九成的泰国人虔诚地信仰佛教,僧侣们亦享有崇高的地位。男子们遵循传统,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或数周,或数十年,披上那件象征净心的绛红色僧袍,便要以节制与德行为榜样,严守佛教戒律:不杀生、不偷盗、戒除欲望、诚实无欺、远离毒品、酒色不沾,并在日常生活中恪守着多达227条的严苛戒律。
教义规定,僧侣的生计应仅依赖信众的供养、布施的食物以及每月约170美元的微薄津贴。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纯粹。僧侣们也会收取讲法、祝福和主持仪式的费用,这无疑让信仰与财富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一些佛教团体严格禁止僧侣接受金钱,而另一些则徘徊在灰色地带:原本用于寺庙或宗教项目的捐款,或许最终流入了僧侣个人的囊中。其中,著名的法身寺(Wat Dhammakaya)更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这座位于曼谷郊区的寺庙,其外观酷似飞碟,与周围传统的金色尖塔形成鲜明对比,宛如一颗异域的明珠。然而,其外形并非争议的焦点:法身寺因多次鼓励信众以金钱积德而备受诟病。寺内那座圆顶建筑,据称按照可存续千年的标准设计,内部供奉着多达100万尊佛像,其中30万尊对外开放,被誉为“人间天堂”。信众们可以与佛像“结缘”,购买佛像之余,还能获得护身符作为回报。护身符分为三等,价格各异,据说能带来不同程度的财富与福报。《僧伽法》赋予住持对寺庙资产的绝对控制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身寺前僧侣向《曼谷邮报》透露,住持法胜法师(Phra Dhammachayo)与一位任职于知名银行的女信徒关系密切,后者利用职务之便,协助其伪造财务文件。这位曾掌管寺庙财务的前僧侣表示,法身寺的账目混乱,从信众处筹集到的10亿泰铢去向成谜,令人唏嘘不已。法身寺,这座矗立于繁华都市中的古刹,长久以来,与城市的中产阶层、商贾巨贾,乃至部分政坛风云人物,维系着一段错综复杂的良好关系。在他信总理执掌泰国政权之时,法身寺的版图迅速扩张,募款数额亦呈井喷式增长。在《环球时报》的报道中,不无隐晦地透露,法身寺与政坛大佬他信及其支持者“红衫军”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加坡《联合早报》更是直言,法身寺事件,恐怕早已超越了宗教范畴,背后暗藏政治风云。
然而,《悉尼先驱晨报》却报道称,法身寺对此矢口否认,坚称寺庙与政治绝缘,并在泰国各政治派别中均拥有信徒。寺庙内甚至明文规定,信徒不得谈论政治。2016年,泰国军政府曾试图包围法身寺,欲逮捕住持法胜法师,指控其涉嫌洗钱和挪用巨额捐款。然而,寺庙高层与众多信徒团结一心,抵抗军政府,最终抓捕行动以失败告终,法胜法师亦在事后神秘消失。
曼谷以北的孟寺,住持近日报警称,其房间被盗走约1000万泰铢现金及3.79公斤黄金。面对记者的质疑,他竟冷笑回应:“我每次主持仪式,便能收取1万泰铢,五场便是5万。你付得起吗?我只与有钱人打交道,对贫民窟里的人不屑一顾。”
对此,《曼谷邮报》前社论编辑萨尼苏达·埃卡柴在评论文章中犀利指出:“有人担心,揭露少数道德败坏的僧侣会损害佛教本身,动摇民众信仰。但这是错误的,这些僧侣不过是寄生虫,并非宗教的守护者。他们必须被清除。”
在最近的瓦奇拉帕莫克案中,已有9名涉案僧侣选择还俗。除了上世纪90年代未能成功劝退国际大师帕扬特拉,一旦丑闻曝光,宗教界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便是立刻要求涉事僧侣还俗。泰国国家佛教办公室负责人英塔蓬·詹达姆不仅称赞他们“勇于承担责任”,还敦促僧侣起诉涉案女子。他坚称,这些僧侣才是受害者,如果不采取法律行动,未来还会有僧侣遭遇同样的命运。
尽管这起丑闻再次揭露了某些高级僧侣的谎言与伪善,但在寺院高墙之内,一切依旧如常运转。如同以往的每一次丑闻,佛教界几乎未进行深入反省或真正改革,这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体系,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问题远非几个坏僧侣那么简单。之所以屡屡发生丑闻,根源在于体制内部的系统性漠视、封闭与沉默,让腐败滋生。
“这就像泰国的官僚体系,是一种等级森严的专制结构:高僧就像高级官员,低阶僧侣就是下属。”宗教学者素拉颇·塔维萨(Prakirati)一针见血地指出。萨尼苏达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泰语频道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众多僧侣虽目睹了种种不当行为,却因惧怕上级的怒火,而选择了缄口不言,生怕一语不合便被逐出寺庙的庇护。”
僧侣群体,曾肩负着传承佛陀教义的使命,如今却似乎渐行渐远。正如萨尼苏达所言,佛陀本出身皇室,却毅然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精神解脱,并教导僧侣远离金钱,深知其滋生贪欲的腐蚀力。然而,今日的泰国僧侣,多出身于贫困乡村,寄望于出家以求得教育。寺院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经文背诵成为唯一要求,而精神修炼的精髓却似乎被抛诸脑后。更令人忧虑的是,僧侣的晋升与惩罚大权,被少数长老牢牢掌握,任何质疑的声音都难以发出。
许多年轻僧侣在学业完成后,选择了还俗,而那些留下的人,若滥用职权,腐败便会如毒瘤般根深蒂固。萨尼苏达认为,这种结构性腐败,源于僧侣阶层专制统治和僧侣戒律的薄弱,是体制偏离佛道而产生的苦果。
面对这场危机,泰国国家发展管理研究所(NIDA)紧急开展了“佛教危机!”民调。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多数泰国人对佛教本身仍抱有信仰,但对僧侣群体与佛教体制的信任已动摇,社会各界纷纷呼吁问责与法律改革。
具体来看,68.55%的受访者表示对佛教的信仰未受影响,但76.11%的人认为僧侣沉迷于世俗享乐,导致毒品、酗酒、赌博和性丑闻频发;58.4%的受访者坦言对僧侣的信任度已降低。此外,80.76%的受访者强烈支持对违反寺院戒律的僧侣追究刑事责任,还有63%的人支持严惩那些谎称拥有超自然能力的僧侣。
如果只是寄希望于“断尾求生”,或许只会让更多人重新思考寺庙及其制度作为信仰载体的意义。正如2021年春蓬府的僧侣吸毒案,一间寺庙里包括住持在内的4名僧侣被捕,一时间,寺庙空无一人。附近村子许多家庭世世代代将先人骨灰供奉于寺内舍利塔,但目睹僧侣因吸毒被捕后,有人选择永远切断与寺庙的联系。
萨尼苏达·埃卡柴认为,泰国若想重塑僧侣和寺庙的形象,就必须直面其道德沦丧的根源。修改《僧伽法》,加强透明度和问责制,从住持到捐赠者,层层把关。否则,丑闻将层出不穷,直至冰山一角崩塌,整个体系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