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风云变幻,对巴以“两国方案”的呼唤声此起彼伏,七国集团中的法国、英国和加拿大亦步亦趋,政策风向突变,公然表态支持巴勒斯坦建国,此举无疑为孤立无援的以色列及其盟友美国带来了空前的国际压力。
舆论分析如炬,指出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机器持续轰鸣,封锁措施亦如铁桶,使得当地人道状况急转直下,这一现状直接催化了法英等西方国家政策的剧变。
在这股压力的推动下,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中东特使威特科夫火速赶赴加沙,于8月2日紧急召集以色列人质家属,特朗普语气坚定地表示,他希冀“扭转”加沙政策,他强调:“如今,我们坚信,唯有‘全有或全无’,每个人才能重返家园。”鉴于当前的停火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和以色列官员的语气似乎一夜之间转变,暗示着他们正积极推动全面协议的达成。
这一政策转变,恰逢以色列政府内外交困,国内压力与日俱增,民众纷纷发声,强烈要求政府确保释放仍被扣押在加沙的人质。7月31日和8月2日,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分别发布了震撼人心的视频,两名生还的以色列人质面容憔悴,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无数以色列人和国际社会,也在人质家属中掀起了恐慌的巨浪。
8月2日,哈马斯披露的一段震撼视频,将以色列人质埃维亚塔尔·大卫的消瘦身影展露于世,仿佛被囚禁于幽暗的地下甬道之中。一名痛心疾首的家属在目睹此景后,悲愤地将其比作在加沙的隧道中“生不如死”的“行尸走肉”。
这幕令人触目惊心的“饥饿图景”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一边是那瘦骨嶙峋的以色列人质,另一边则是加沙地带众多儿童因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的现状。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于8月1日发布的报告揭露,自5月下旬以来,约有1400名巴勒斯坦民众在寻觅援助物资的过程中不幸丧命,其中仅在7月的最后两天,就有超过百人命丧黄泉。令人发指的是,其中859人是在美国和以色列支持下的私营组织“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的物资分发点附近丧生,另有514人则是在物资车队行进途中的不幸遇难者。面对质疑,以色列军方虽指责哈马斯破坏了援助物资的分发系统,却未能拿出确凿证据,令真相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2025年7月31日,加沙城,这座饱经沧桑的城池里,一位名叫米斯克·马德洪的幼童,仅有6岁,体重却仅4公斤,因饥饿而陷入了脑萎缩和营养不良的阴影。这一令人扼腕的悲剧,经视觉中国镜头记录,触目惊心。
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中东学会的顾问李伟建,面对澎湃新闻的提问,深刻剖析了社交媒体与自媒体的崛起,如何对欧洲舆论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则在澎湃新闻的分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国际社会对美以两国施加压力的举措,或许将因英法加等国的动作,而衍生出实际的法理影响。他言辞犀利地预测:“若欧洲的主要力量纷纷承认巴勒斯坦国,那么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所作所为,将不可避免地被视为对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侵犯。届时,以色列的行动将受到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更严格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