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郎朗?这是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沈启蒙提出的疑问。让我们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原文的意思。

钢琴演奏家孙韵未曾料到自己会与电影界产生联系。

起初,她仅是出于热情向学生推荐试镜《你行!你上!》中的“小郎朗”一角,然而命运却将她引向了另一个角色——郎朗的启蒙老师朱雅芬。

这位在网络上拥有132万粉丝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就这样意外地迎来了自己的银幕处女作。

在片中扮演沈启蒙时,她在片场经历了哪些趣事?作为钢琴家,她对郎朗现象有何深刻的见解和体会?我们与她进行了交流。

图片[1]-为什么只有郎朗?这是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沈启蒙提出的疑问。让我们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原文的意思。-阿旺资源分享网

从琴房走向银幕,名师跨界成为演员

当孙韵接到参演姜文新片的邀请时,她的反应是震惊:“我完全没有料到这会跟我扯上关系”。

起初,她听闻姜文正在寻找那些有着大眼睛的少年,便力荐她的学生金子涵——“郎朗杯”钢琴大赛少年组冠军——去试镜“小郎朗”,但因学生性格内向,表现不佳,最终未被选中。

导演胡雪桦,孙韵的好友,将她的讲课视频私下发给剧组,引起了姜文的注意。首次见到这位钢琴教授时,姜文好奇地询问:“你是上海人吗?一个北京女孩!”孙韵出生在上海,会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8岁迁至北京后,她又能讲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性格也逐渐变得豪爽。这样的背景恰好与朱雅芬的上海出身产生了有趣的联系。

在电影中,孙韵扮演的角色沈启蒙,既来源于朱老师,又有所变化。沈启蒙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趣味,在片中的精彩表现更是带有奇幻色彩,尤其是那场“猫爪变人手”的教学,让人忍俊不禁。

孙韵需要让小演员张乘郝在弹奏《匈牙利狂想曲》时露出大拇指,她用自然的动作轻松完成了这一幕:“孙老师,没有人比你演得更好了。”姜文的鼓励让初次触电大银幕的孙韵感到放松。

“拍电影就像打仗。”孙韵环顾片场,发现这里的工作效率极高,演员们的专业性也让她深受感动,“马丽前一秒还在看手机,一回头,眼泪就出来了。我们的功夫在手上,他们的技术在脸上,一张脸就能表达出喜怒哀乐悲恐惊。”

七月拍摄冬季戏份,姜文穿着军大衣、戴着头套,大汗淋漓,化妆师在旁边用风机为他散热。这一幕也让孙韵感受到了演员的艰辛。

片场中充满了沈阳话的交谈声,还有一位语言指导在场,帮助演员纠正东北口音。弹钢琴的孙韵有一双非常灵敏的耳朵,“老逗了!我像鹦鹉,不自觉模仿,有变色龙的能力。”她有时会不自觉地被带动,但也会努力纠正自己。

“非常过瘾,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电影在上海首映时,孙韵人在纽约,回国后当天下午,她就急忙带着几个朋友去观影,“第一次上大银幕,看到自己的脑袋那么大,真的很新鲜。”

孙韵在电影中看到了导演对音乐的探索,也看到了姜文自由的灵魂、独特的创造力以及独树一帜的姜式风格,“他是一个有自己声音的人。我们音乐人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诠释。”

图片[2]-为什么只有郎朗?这是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沈启蒙提出的疑问。让我们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原文的意思。-阿旺资源分享网

孙韵眼含泪光,忆起当年朱雅芬与她谈及的一段往事。朱雅芬,1950年代落户东北,1978年起担任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她自上海教会学校毕业,英语流利,是位洋气的上海女性。初到沈阳时,她因不习惯地面滑,摔倒过。当孙韵问她为何选择来东北,朱雅芬的回答令她感慨,“她说,‘如果不去沈阳,我就不会遇到郎朗’。”

这一幕令孙韵感慨万分,朱雅芬所承受的种种苦难,在郎朗身上似乎得到了补偿。孙韵坦陈,这句话也揭示了艺术教育中的残酷现实:天才难得一见,“我们一辈子教琴,或许都无法遇到一个郎朗,因为他是千分之一,不是每位老师都有此荣幸。”

郎朗的成功,如同一场精妙的化学实验,其背后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奇妙结合。他拥有弹琴的生理天赋,同时具备强大的勇气和放松的心态,“里赫特就是这样放松,真正的放松源自一颗勇敢的心脏。”东北的黑土地也赋予了人们野性和气概。在一次授课中,南方学生与郎朗一同学习肖邦的《冬风练习曲》,郎朗笑着说:“你这南边的风,吹不起来啊。”

俄罗斯也有着类似的地理文化基因,钢琴、小提琴、芭蕾、滑冰等艺术形式在那里诞生了无数杰出艺术家。这片寒冷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大气魄和大境界,俄罗斯人天生放松,艺术中流露出特有的松弛感。

然而,天赋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和努力。郎朗每天练琴14小时,甚至牺牲了童年。他的父亲放弃事业,全程陪伴在他身边。在电影中,曾经引起争议的“虎爸教育”被生动展现。“每个进入顶尖音乐附小的孩子背后,其实都有虎爸虎妈。只不过,郎爸做到了极致,是一位以命相搏的殉道者。”孙韵以傅雷家书为例,傅聪的成功同样伴随着父亲的严厉。

多年前,孙韵亲身经历了席卷中国的“郎朗热”,家长们纷纷以成为郎朗为目标,比赛主持必称“你是下一个郎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成龙、成凤、成郎朗”。如今,这股热潮已悄然退去,反映出社会的理性,“人们终于意识到,顶级艺术家与音乐爱好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市场也不需要那么多钢琴家。”目前,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成为郎朗”的决心和激情。孙韵也对该影片表示感谢,因为它为现今的钢琴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振奋。

图片[3]-为什么只有郎朗?这是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沈启蒙提出的疑问。让我们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原文的意思。-阿旺资源分享网

孙韵:从音乐学院教授到拥有132万粉丝的网红

孙韵的音乐生涯与钢琴家郎朗有着相似之处。她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附中期间,曾受教于赵屏国、殷承宗、周广仁等著名教授——赵屏国还是郎朗的老师,并在电影《钢琴师》中扮演了由葛优饰演的角色原型。16岁时,孙韵凭借奖学金前往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深造,在美国度过了16年的时光,充分吸收了中西音乐教育的精华。

孙韵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一位严格的“虎妈”。她的父亲是圆号演奏家孙大方,母亲则是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第一届少年班的学生,10岁入学,直至大学毕业,后来成为总政军乐团的钢琴演奏家。孙韵从9岁起学习钢琴,母亲成为她的启蒙老师,每天在完成自己的练习后,还会陪女儿练琴6个小时——母亲将自己的未竟之梦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她能成为一名超越自己的钢琴家。

“我的成长路上,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你要做得更好。”孙韵在年轻时期也曾对这种严格感到困惑,但现在她感激地说:“如果不是她的逼迫,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玩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有多快乐。这就是钢铁般的意志。”这位现年86岁、独居于纽约的老太太,依然通过网络关注着女儿的一切。

2002年,孙韵开始在 上海音乐学院任教。疫情期间的一次线上直播,使她一夜成名。她打破了学术圈的界限,拥抱了社交媒体,如今全网粉丝超过132万,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教授”。

“无意中种下的柳树,如今已长成荫。”孙韵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即使在波兰、捷克和奥地利等国家,也能遇到她的粉丝。在“低能量”成为年轻人常用语的时代,孙韵的旺盛“高能量”令人羡慕。

在教学方面,她已经游刃有余,“前些年我在摸索、积累经验,现在成熟了,正享受着教学的熟练。”从直播到制作课程,她以接地气的方式解读古典音乐,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并不断获得积极的反馈,“尽管不断失败和遇到挫折会感到疲惫,但积极的反馈能让能量循环,回到我身上。”

孙韵的艺术生涯如同她的钢琴教育,既继承了传统的严谨精神,又充满与现代同步的创新活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