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9日,经过48天的艰苦努力,53岁的李庆胜与其9岁的自闭症儿子超超成功完成了青藏线骑行,并返回兰州。
四年前,李庆胜在经历了父母离世和婚姻破裂的双重打击后,一度辞去工作,陷入了绝望。
然而,如今李庆胜父子在青藏线上留下了他们的骑行足迹,他们共同经历了暴风雪、酷热和沙尘暴。在完成这趟看似“不可能”的骑行后,李庆胜表示:“这一切都源于我的自闭症儿子。”
这是一次关于生命、信念和救赎的旅程。在青海湖畔,李庆胜剪掉了自己从小留着的发辫,从兰州到北京的2300公里试炼,再到青藏线的挑战,李庆胜和他的孩子用自行车轮子打破了“不可能”的标签。
这次旅程结束后,李庆胜不再为未来感到焦虑,他开始接受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
从绝望深渊走向车轮上的希望之路
兰州人李庆胜,曾是房地产行业的一员。他的儿子超超,在2016年4月出生,但在两岁五个月大时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起初,李庆胜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但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在确诊后,超超的母亲带着孩子接受康复治疗,而李庆胜则投身工作,承担起经济支持的重任。尽管治疗进行了数年,孩子的状况依旧不容乐观。高额的治疗费用和沉重的照护负担使得家庭矛盾不断加剧。
2020年初,李庆胜开始独自承担起照看超超的责任。最初,他打算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但当他真正与孩子相处时,他意识到自己的计划过于简单。
“每一天都是一场灾难。”一方面,李庆胜缺乏照顾自闭症儿童的经验,感到十分无助;另一方面,超超无法正常交流,也没有情感表达,经常情绪失控。
2020年底至2021年初,李庆胜的父母在短短15天内相继去世。随后,2021年5月,他与妻子协议离婚,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照顾孩子的任务中。
那时的李庆胜必须时刻关注超超。一次,他在午睡时醒来,发现家中一片狼藉,水甚至漫到了楼下。
在经历了种种困境后,李庆胜在2022年4月带着“走到哪儿算哪儿”的心态,决定开车带超超去青海旅行。
就在这次旅行中,超超的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到达海拔4100米的拉脊山,在塔尔寺为超超剪掉了从出生开始保留的辫子。这次旅行让超超的情绪变得平稳,异常行为也消失了。
“有时候,人们需要一点奇迹。”超超的进步让李庆胜重拾信心。
从青海回来后,李庆胜从绝望中解脱出来,卖掉了房子和车,用公积金,带着孩子四处寻求治疗和康复的机会。
与此同时,他开始尝试各种方法。他带着超超尝试了平衡车、轮滑、游泳、滑板等活动,发现超超能享受平衡车的乐趣。
2022年下半年,李庆胜开始教6岁的超超骑自行车。从最基础的刹车、推车、上下车做起,他们一步步、一点点地训练。学习刹车的阶段就持续了三个月。
自闭症孩子通常较为刻板,李庆胜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并排骑行的方式,教育超超遵守靠右行的规则。经过六个月的刻苦训练,他们终于开始在非高峰时段上路骑车。李庆胜曾言:“他一骑车就恢复了常态。”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骑行是一种双向的约束活动。在骑行过程中,需要掌握刹车、换挡、观察方向等技能,“孩子们忙碌起来,便无暇顾及拍手等刻板行为”。
超超在骑行中的进步显著。他学会了如何避开石头,并懂得远离汽车以防车门突然开启造成伤害。在许多路况复杂的地段,他的反应速度甚至超过了李庆胜。此外,超超对抽象词汇的理解能力也在增强,只需教他“左拐弯右拐弯”一两次,他便能透彻理解,后来甚至能根据李庆胜的手势迅速跟上。
2023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庆胜带着超超参加了在内蒙古举办的第二届“孤独症智慧星快乐骑行”活动。看到众多自闭症孩子都能熟练地骑行,李庆胜深感信心和希望。此后,父子俩还尝试了兰州周边的短途骑行。
2024年,他们勇敢地踏上了长途骑行之旅,首站目的地定于我国首都北京。
旅程始于兰州,途中遭遇了码表和导航设备的故障。在山间小道、乡村道路和国道之间曲折前行,有时甚至不得不下车步行。由于准备不足,父子俩多次遭受雨淋。一次,李庆胜误算了时间和路程,当夜幕降临,他们距离目的地还有十余公里。此时,他注意到右侧是无护栏的排水渠,左侧则是国道的白线,这才意识到夜间在国道上骑行是危险的。
2024年6月27日,他们正式启程,历经42天的风雨兼程,尽管途中波折不断,但父子俩从未想过放弃。终于,在8月13日抵达北京,这一天恰好是李庆胜的生日,他特意买了一个蛋糕,为自己和儿子加油鼓劲。
这次骑行让李庆胜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回到兰州后,他萌生了骑行青藏线的念头。
在青藏线上的磨砺,证明了无极限的可能
李庆胜并非心血来潮地萌生了骑行青藏线的念头。早在超超学习骑自行车之前,他就有了这个想法,并持续关注相关信息,但那仅是一个想法。他自己首先对此表示了怀疑:“因为孩子患有自闭症,我最初是拒绝的,觉得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然而,骑行北京的经历让父子俩在多方面能力上都得到了提升,这给了李庆胜信心。让他感到惊讶的是,超超在训练中自学了变速技巧。
超超患有重度自闭症,精神和智力都为二级残疾。李庆胜曾认为,变速对超超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他一直在教导孩子,但变速需要根据大腿发力来匹配变速挡位,这需要个人的体会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但超超自己学会了变速,突破了李庆胜认为的不可能。经过深思熟虑,李庆胜最终决定尝试一下,不给孩子设定任何限制。
经过综合考量,李庆胜计划先从兰州骑行至西宁,然后从西宁出发,途经日月山垭口、青海湖、茶卡盐湖,继续穿越柴达木盆地抵达格尔木。接着,他们将通过昆仑山、可可西里无人区、唐古拉山镇,进入西藏境内,最终经过安多、那曲,抵达拉萨。
在出发前,李庆胜最担心的是补给和住宿,但当他于2025年4月18日真正踏上这条路时,他才意识到高原天气的严酷。
李庆胜回忆,一上日月山,天气变化无常。早上骑行时还是晴天,不久后下起了小雨,接着是冰针,最后飘起了雪花。等到翻过日月山垭口,太阳出来,天又晴了。
除了天气的变幻莫测给骑行带来的挑战,随之而来的气温变化也让李庆胜和超超苦不堪言。一路上,他们需要频繁更换衣物。从湟源到倒淌河的五十多公里路程,需要爬三十多公里的坡,海拔首次达到3900米,仅仅骑行就已经是巨大的挑战,而气温的变化更是严峻的考验。
骑行服和雨衣已经无法抵御寒冷,他们不得不穿上加绒衣、冲锋衣、棉手套,把自己和孩子裹得像个粽子,还要不停地骑车爬坡。换好衣物后,骑一会儿,温度上升,又得一件件脱掉。
此外,逆风和侧风带来的困难也超出了李庆胜的预料。从茶卡到格尔木市区,几乎见不到树木。在广阔的戈壁滩上,强劲的逆风随时可能把人吹离路基,体重较轻的人几乎无法控制自行车。
夜晚,各种动物也会出现。在经过可可西里时,李庆胜回头看到一堆黑乎乎的东西,吓了一跳。车灯一照,才发现是一群藏野驴。
高原的变幻莫测。父子俩刚在西海镇安顿下来,第二天就下起了大雪,他们被困在了西海镇三天。面对这种情况,李庆胜感到有些焦虑,他的预算有限,行程不允许拖延太久。李庆胜感到更加困扰的是,超超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绪,他只能通过观察孩子的睡眠和饭量来推断其心情。除了担忧经济滞留、不确定的天气以及孩子的高原反应,李庆胜在整个旅程中始终关注着车辆的维护与保养。然而,他未曾料到,超超所学的变速技能在这段旅行中却带来了新的麻烦。
变速器成了超超缓解压力的工具——每当感到紧张或不快,他便会不断拨动变速器。这种重复的换挡动作导致链条不断缠入变速轮。这一行为在超超骑行青藏线的旅程中反复出现,让李庆胜提心吊胆,生怕变速器会在途中损坏,而找不到修理的地方将陷入困境。在二郎剑,正是因为推变速器,导致自行车链条被绞住,父子俩不得不推着自行车走了5公里多才找到修理点。
这些困难全压在李庆胜身上,让他每天倍感压力,夜晚躺在床上,为第二天的行程焦虑不安,一觉醒来便要继续赶路。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庆胜自己也难以置信,究竟是如何挺过来的。他认为是信念的力量支撑着他,“我相信我能做到,我相信自己,也相信他”。
面对的挑战远不止这些,青藏公路G109线格尔木至那曲段的道路正在施工中,众多路段已被挖断,路面坑洼不平,根本无法骑行。众多家长劝李庆胜直接乘坐火车前往拉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也似乎印证了他们已无路可走。
难道青藏线骑行就这样戛然而止吗?是那位家长的话语给了李庆胜前行的动力,“一年级的第一课就是小马过河,对吧?不亲自尝试,怎知深浅?”他们已克服了各种恶劣条件、经济压力和意外因素,难道就这样放弃,不看看世界吗?
带着这种信念,李庆胜决定继续前行,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经过48天的骑行,李庆胜在6月3日晚上11点多抵达拉萨,天色已黑。与到达北京的成就感不同,李庆胜看着拉萨的红墙白瓦,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当时的感觉就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骑行后的变化:“允许一切发生”
这次骑行让超超的变化超出了李庆胜的预期。自闭症孩子的情感链接一直很麻木,但在骑行途中,当李庆胜疲惫烦躁时,超超会过来拥抱他,在他脸上重重地亲一口,声音很大。
李庆胜无法用言语表达当时的感受,现在提起仍然激动不已。“对我来说,那就什么都不是问题了”。
不仅如此,有一次在吃面时,超超固执地把一只鸡蛋塞到父亲嘴里。他不会说“爸爸你吃”,只是单纯地固执地做着“塞”的动作。李庆胜曾认为超超能做出这样的动作是天方夜谭,但事实就这样发生了。
提到这个瞬间,李庆胜说,“真的就是我想哭”。
骑行改变的不只是孩子,李庆胜和超超一起自律生活,身体变得越来越好。更深刻的是思维的转变,青藏线一路走来,李庆胜不再抱怨问题。当超超再出现刻板行为时,他意识到这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再崩溃或斥责,而是耐心地教导孩子如何正确表达。
在这48天的骑行中,李庆胜常常感到筋疲力尽,处在崩溃的边缘,脑子里无数次闪过“放弃吧”“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苦”的念头。但当他看到那个在风雪、雨中、无数恶劣情况下埋头专注骑行的9岁孩子,李庆胜意识到——超超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他咬牙坚持下去,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一切来源于我这个自闭症孩子”。
带着对未来的迷茫,李庆胜踏上了征程。经历过暴雪、烈日和沙尘,完成这趟看似不可能的骑行后,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李庆胜完成了长达2782.46公里的青藏线骑行,耗时177小时,这段48天的征程让他感到“释然”,他感慨道:“关于孩子是否上学、是否进入机构或特校,以及我们未来的生活依靠什么,我不再纠结了。”目前,他正积极行动,力求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与同样理念的家长携手,寻找一个适合孩子和自己持续成长的康复环境。
他坚信,“一切皆有可能,对吧?我们只需继续前行”。
展望未来,李庆胜计划继续带着孩子骑行,他们的下一个挑战将是——环绕国境线。骑行青藏线与自闭症儿子同行:放下对未来的忧虑,他学会了接受一切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