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渴望着能够教导孩子说话、识字、唱歌,并引导他们了解这个世界。她曾多次在心中构想这样的场景,并热切地期待着。
然而,2022年,李云被确诊为不孕不育,她在医院接受了两年治疗,经历了十多次与辅助生殖相关的手术,包括两次人工授精和七次胚胎移植。尽管如此,她并未迎来预期的喜悦。
其中,第五次移植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胚胎在她的子宫中安家,但最终未能发育。她未能体验到胎心的跳动,却感受到了生命的消逝。类似的经历,她共经历了九次。
现年33岁的李云,生活在河南南阳的农村。婚后十年,她和丈夫秦立尝试了多种方法,却始终未能拥有孩子。辅助生殖技术曾一度给她带来希望,但两年中,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耗尽了积蓄,却多次遭遇失败。情绪起伏不定,有时几乎放弃,有时又想继续努力。
尽管如此,她依然没有放弃成为母亲的梦想。对于她来说,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渴望,更是作为女性,她所认为的生育的权利和尊严。
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
为了实现成为母亲的愿望,李云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
2022年,被确诊为“不排卵性不孕症”后,李云当年就进行了两次人工授精,但都以失败告终。
随后,她开始了试管移植之旅,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取卵并移植胚胎。
在取卵前,为了促进卵泡的成熟,李云从月经第三天开始,连续十天左右注射针剂,最多时一天注射四针,包括一支肝素、两支黄体酮和一支粒细胞刺激因子。
由于您未提供具体的文章内容,我无法进行精准的文本分析和改写。如果您能提供文章的具体内容,我将能够帮助您进行文本分析和改写,确保保持原意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优化。请提供文章内容,以便我进行相应的操作。
管子顺利穿过子宫,几分钟内移植完成,过程并不痛苦。然而,接下来的十四天是最难熬的。
十四天后,李云返回医院抽血,通过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指标得知,数值偏低,意味着未能怀孕。随后,她停止服用促进胚胎发育的药物,等待下一次月经的到来。移植失败的胚胎在体内逐渐分解。
通常,在五六天后,人们开始使用试纸进行检测。李云也忍不住,但试纸显示没有怀孕的迹象,她的焦虑和失落感愈发强烈。
每当第十四天到来,她和秦立就像等待开奖一样,期待着命运的宣判。
他们共移植了11个胚胎,李云把它们视为11个孩子。医生告诉她,每个胚胎有50%的成功率。
第四次移植后,第十二天,李云提前到镇卫生院抽血,HCG的数值显示她怀孕了。然而,第十四天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时,指标却下降了。医生告诉她,胚胎没有继续发育,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生化妊娠”。
其他几次移植,胚胎都未能发芽。李云和丈夫习惯用土地比喻自己的身体,用农作物比喻胚胎。她说,她擅长种地,但对生育这件事,却无能为力。
第五次移植时,胚胎成功着床,HCG的数值良好。但在第二十八天定期检查时,发现没有了胎心,不得不进行流产。这次,李云记得特别清楚,时间是2023年7月11日。医生给她开了药。回家后,她不舍得吃,担心医院判断错误,过几天胚胎会不会再发育?
那时秦立不在家,几天后,婆婆陪她去镇卫生院检查,发现还是没有胎心。吃药十几分钟后,她的手失去知觉,掌心发麻,接着肚子开始疼痛。她双手捂着肚子,跪在床上。疼痛持续了二十分钟左右,阴道开始流血。她慌了神,出了很多汗,顺着脸颊流下来,浸湿了衣服。她把自己反锁在房间,哭了好几天。
她到县医院做B超,显示有残留,又做了清宫手术。身体暂且休息了一年。2024年7月,她再次鼓起勇气,去郑州的河南省人民医院检查,发现有宫腔息肉,于是做了一次宫腔镜手术。
两个月后,月经来了,她又回到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始新一轮的胚胎移植流程,这是第六次移植手术。
十四天后,没有怀孕的迹象。没过几天,月经又来了。她赶往南阳,开始下一个周期,这是第七次移植手术。
她感觉自己像流水线上的某个产品,走完了一套既定的流程。血抽到胳膊青了紫了,伤口还没长好,又继续抽取。
李云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每次打针、用药、抽血、取卵、移植的时间和次数。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共做了十四次手术。
试管技术重塑生活篇章
秦立时常不禁幻想,若能拥有一个孩子,那便是实现了天伦之乐。
他羡慕地看着邻居、亲戚手捧或背起孩子四处奔跑,他渴望拥有一个孩子,聆听孩子呼唤“爸爸”的声音。在闲聊时,他会对妻子说,将来你辅导孩子功课,我负责赚钱养家。
婚后第二年,他们便开始计划要孩子。然而,婚后三年,肚子依旧没有动静。李云尝试过中药治疗,但效果不佳,于是他们决定尝试辅助生殖技术。
他们攒了几万元后,便决定前往离家最近的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这家医院距离家有一百多公里。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李云往返医院五十多次。每天早上5点起床,乘坐6点的大巴准时出发,8点多到达医院。为了节省开支,她每次乘坐35元一趟的车,从县里到市里单程需两小时左右。
有时,看完病后能赶上下午四点多的火车,她会感到非常开心,因为车费只需15元。
如果进行移植手术,她会带上棒糖。当地有说法认为,小孩子喜欢吃糖,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孩子。
自卑感在她心中潜藏。她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女人结婚后就要生儿育女。尤其在小地方,亲戚、朋友、邻居出于关心或嘲笑,会问她:“你结婚这么久,怎么还不生孩子?”这时,她总不能告诉人家自己生不了孩子。
她始终觉得,对于男人来说,生孩子是最重要的。女性承担着生儿育女的责任,而丈夫作为家族的长子长孙,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
秦立会向父母解释,不孕症不像感冒,吃药就能立刻见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公婆也理解,从未催促过李云。
当她就是生不了孩子时,也觉得命运似乎有些不公。对于别人看似容易的事情,在她这里却变得异常艰难。她身边30多岁的朋友,都已结婚生子。
几年过去了。在乡村这个熟人社会中,一个人知道,全村人都知道。有人出于好意,给她介绍医生。她有一个闺蜜,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每次生完孩子,都会把衣服送给她。
在当地,这寄寓着早日怀孕的祝福。但这些好意,无形中成为她身上的压力。
在治疗过程中,李云前后打了100多次针剂。打完促排卵针后,她看起来变胖了。村民问她,她说是在家休息,吃得多,身体变好了。她没有说,这是激素带来的副作用。
心情不好时,晚饭后,她会出去跑步或快走。手机里的数据记载着,她一年走了700多公里,相当于消耗了1822个鸡蛋。她在村子里面来回绕圈,累了就回家喝点粥,倒床就睡。
有时,她能从村里走到县城,这是她发泄的一种方式。她是村里不多见的年轻人,大家都出去打工了。试管婴儿治疗加剧了她的家庭经济压力。2024年7月,她接受了宫腔镜手术,面对医生询问是否需要全麻,她心中不禁想起2022年那次手术(割除息肉)的经历,心想这次会不会同样不幸?于是她决定节省下1500元全麻费用。
然而,手术过程中,医生告知她子宫内存在息肉和轻微粘连。医生建议她考虑次日全麻后进行息肉摘除。她考虑到一次性手术器械费用已支付一两千元,若延至次日,还需再次缴费。
她咬紧牙关,决定忍受一下。在未进行全麻的情况下,医生为她进行了息肉切除手术。她至今仍记得那种令人窒息的疼痛。
过去两年,李云一直忙碌不已,身体从未得到过休息。一方面是因为胚胎存放在医院,需要支付费用。除去每年1000多元的保存费,还有2000多元一管的冷冻费。
她习惯了风雨无阻的生活。频繁往返医院,她无法从事其他工作,也无法频繁请假。在农忙时节,她会在家中耕种。完成自己的农活后,她还会去帮助亲戚耕种。秋天收获猕猴桃时,她也会去帮忙采摘、除草。一天能赚70元,至少需要工作8小时。
6月,她忙于种植花生。加上亲戚家的地,共种了十亩,播种了100多斤种子。她连续几天将花生种子一粒粒埋入土中,等待发芽。
移植失败原因探析
经历多次试管移植未果后,这对年轻夫妇开始追溯失败的原因。
李云的情况通常被称作“反复种植失败”。据《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1月发布的《反复种植失败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所述,对于反复种植失败(RIF)的精确定义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该共识建议将其定义为:40岁以下成年女性,在3个新鲜或冷冻周期内移植至少3枚优质胚胎后,依然未能实现临床妊娠。
在2024年7月,李云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宫腔镜检查时,医院对息肉进行了化验,结果显示为良性增殖。李云和秦立指出,在此之前,南阳医院在反复种植失败后并未对宫腔环境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移植失败的可能原因。
李云选择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试管手术,这是因为她和秦立了解该医院后作出的决定。根据医院官网介绍,自2001年以来,南阳市首例试管婴儿在该院诞生。目前,该院的试管婴儿成功率超过60%,人工授精成功率在10%-15%,年门诊量达到70000人次。
今年4月11日,李云向当地卫健委提出申请,反映试管手术反复失败,并多次请求医院查找原因。
6月4日,她收到了当地卫健委的书面回复:根据现代医学证实,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所有情况下都能达到100%。病因复杂,包括母体因素、男性因素和胚胎因素等。《反复种植失败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目前对反复种植失败尚缺乏成熟、统一的认知,一方面是因为许多患者难以找到确切病因,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筛查及诊断方法。
李云对于这一回应持不同意见。今年四月末,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曾与李云夫妇进行过协商。录音显示,秦立再次提出了宫腔环境未被检查的问题,并对这一情况是否影响了李云的生化和胎停表示质疑。他强调,2022年的割息肉手术也是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的宫腔镜手术,但取出的息肉并未进行检测。
《共识》指出,子宫内膜息肉是干扰胚胎着床的常见子宫病变之一。
《共识》还提到,对于反复植入失败(RIF)的治疗,检查和治疗手段繁多,部分治疗效果存在显著争议,过度治疗和超适应证用药现象普遍。
在协商中,一名医院医生表示,宫腔环境只是众多可能原因之一,胎停的原因可能还包括胚胎和精子质量不佳。李云则表示,根据检查报告,胚胎质量良好,精子活力也正常。
秦立引用《民法典》的相关条款,认为医院存在过错,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若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履行相应诊疗义务,导致患者受损,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经过与医院的两次协商,他们得到的答复是医院没有过错。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于6月30日向澎湃新闻表示,医院已对李云夫妇的疑问逐一解答,并建议他们通过司法程序进行鉴定。
秦立表示,他曾在线咨询过医疗纠纷律师,但由于费用过高而放弃。李云也心疼钱,从2024年9月1日起,河南省将“取卵术”等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她的最后两次移植费用报销了几百元。此前,他们在辅助生殖治疗上已花费约十万元。
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猕猴桃。初秋猕猴桃成熟时,批发商会来收购,每亩地可收获四五千斤,每斤售价0.5元,年收入最高可达五六万元。
在经历了一次次等待与失望后,李云身心俱疲。她曾考虑过更换医院,但担心胚胎无法带走。
秦立明白,这不仅是他妻子一个人的事。他服用了一个月的药物来治疗男性精子碎片率,但身体上的痛苦主要由妻子承受。他发现,以前妻子在副驾驶位置时总是有说有笑,喜欢唱歌、拍小视频,而现在她不再唱歌。
李云会仔细检查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医院的潜在过失,如病历、药物选择等。她将自己的疑问一一记录在纸上。在翻看病历时,她指着一张检查单说:“这张促甲状腺激素的检查单,别人高了就开药,我的却没有。”
秦立提醒她,这些问题并非关键。他查看了所有药物对应的治疗目的,发现“刚好有两个药物的治疗目的重叠,你不能说人家没给你治疗。”李云反驳道:“你的看法可能并不准确,你并非医学领域的专家。”秦立静默了片刻,随后指向一张体检报告,指出:“我认为,关于宫腔环境的疑虑尚未完全排除。”
接着,他开始整理妻子厚达310页的病历,按页码逐一排列。“这么多费用,最终只换来了这些纸张。”李云在一旁抱怨道。
生育权与自尊的冲突
经历多次移植失败,李云夜晚辗转反侧,开始依赖安眠药。她感觉自己深陷于传统生育观念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秦立回来安慰她,让她不要过于担忧,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这桩对她而言极其私密的事情,她只能向丈夫倾诉。在极度无助的时刻,她情绪失控,痛哭流涕,抱怨道:“你是个男人,你什么都不懂。手术和针头都刺在我身上,承受痛苦的人是我。”
然而,秦立也有自己的苦衷。起初的一年,他总是陪妻子去医院,做完手术后接她回家。后来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湖北打工,开大货车。从那时起,李云便习惯了独自去医院。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丈夫逐渐接受了现实,不再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李云认为,他无法与她感同身受。
他能做的,就是带她去县城周边的山上或河边欣赏风景。她不愿意坐车去更远的地方。因为之前的三年,她几乎每天都在丈夫的车上,与他一同前往工地送货、干活。
那时,她坚信,只要两人心心相印,共同努力,总会过上好日子。
他们通常在凌晨四五点起床,将铝合金等建筑材料装上货车,再拉到工地上。这份工作既辛苦又充满危险。夏天,她要在烈日下工作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会中暑。有一次,她不小心被钢管撞到,手臂骨折,但她打着石膏,依然坚持工作。
起初,秦立借钱买了一辆柴油小货车。有一次,车辆在路上突然故障,熄火后无法停下,一直向前滑动。车尾冒出浓浓黑烟,发出轰鸣声,秦立只能将车拐到路边,让李云下车,她吓得哭了出来。
后来,他们挣了一些钱,卖掉了小货车,换了一辆四米长的厢式货车。
有时,秦立心疼她,认为她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大专药学专业毕业后,她在郑州的药店工作了一年。父母希望她回老家,找一个离家近的婆家。结婚前,她在镇上的小学当代课老师,教授一年级的数学和三年级的英语,每月工资一千多元。
后来,她遇到了初中学历的丈夫,两人自由恋爱。秦立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婚后,为了多挣钱,让生活更好,李云表示,自己做出了“最利于家庭的选择”。
结婚时,他们在县城边缘买了一套房子。婚房是借钱买的,秦立自己装修了电视墙和柜子。父母给她买的冰箱、沙发、床垫虽然陈旧泛黄,但几乎未曾使用。秦立外出打工后,她将所有东西用布包得严严实实,以免落灰。墙上挂着他们曾经的结婚照。十年过去了,丈夫已经从白皙的青年变成了黝黑的中年人。
县城的北部区域正逐渐扩张,而南部则逐渐变得冷清。那些昔日的崭新住宅如今已沦为老旧破败的房屋。楼下的餐馆已经关闭,空置的房间布满了灰尘。尽管买了房子,但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近年来,丈夫从外地打工回来,只是临时居住,但由于没有燃气,无法做饭。
李云表示,大城市女性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考虑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而在农村或小城镇,人们更重视家庭和婚姻。
辞去工作后,她也曾考虑寻找一份更体面的工作,但收入都不如和丈夫在工地上打工。在她看来,只要能赚钱,任何工作都无所谓。
为了怀孕,她回到家乡接受治疗。在第七次试管移植后,医院的胚胎资源已经用尽。她继续回到村里务农。
今年干旱情况尤为严重。她表示,几个月没有下雨,河流几乎干涸,种地需要抽水灌溉。她和公婆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天还没亮就到地里。弯腰劳作几个小时,既晒又热。疲惫时,她只想尽快完成工作,回家休息。
前几天种完花生后,连续下了三天雨,她相信有雨水,花生会长得很好。等到发芽后,就无需再管。花生耐旱,依赖天意。
然而,她的生育之路漫长而艰辛。能够拥有一个孩子,“是我作为女性的权利和尊严”。
她思考过自己尊严丢失的原因。“整个社会传递的观念是,女性在35岁之前是生育的黄金年龄,过了这个年龄,卵巢功能和生育后的恢复都会变得困难。”因此,她急于完成生育这件事。
李云加入了十几个与她面临相同生育困境的群组,群里的女性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经历了胎停、流产一两次,有的甚至七八次。她们在群里分享自己的生育经历,讲述过程中的曲折。“这不仅仅是我的问题。”她说。
在群里,她了解到其他人的失败原因、医生的处理方法、检查项目等,并进行对比。
有时,越对比情绪越激动,秦立提醒她不要再看,有疑问的地方他都帮忙梳理。平日里,他把货物拉到工地上后,利用卸货休息的时间查阅资料,有疑问就先截屏,晚上再深入研究。
在外地,他总是担心妻子的精神状态。现在,妻子的月经几个月没来,有时打电话没人接听,他焦急之下能打十几个。但一提到生育的事情,妻子就会情绪失控,哭泣不止。
固有观念像枷锁一样束缚着李云。她也能感受到,公婆因为没有孙子,在村里抬不起头。试管婴儿她是偷偷做的。无论如何,她都没有勇气告诉别人自己不能生育。
几年下来,她也开始怀疑,为了生育而付出身体上的代价是否值得?她也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先做自己,再做妈妈。在六月,秦立返回故乡与妻子共度时光。他们无法避免就一个问题的争论,李云持有这样的观点:女性如果不能生育,便失去了价值。然而,秦立坚信,他并非为了生育而生存,他不是一个被生育所定义的工具。
李云提出,彩礼与生育是紧密相连的,男方愿意支付彩礼,实际上是在无声中认可女方将承担生育的责任。
在陪同妻子下楼用午餐的途中,尽管天空仍在降雨,他将雨伞偏向妻子一方。接着,他对她说道,你必须坚信一个信念,你并无任何过错。无法生育并非你的错,实际上,这甚至不是一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