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源头始于青藏高原的雪山之巅,蜿蜒流淌至渤海之畔,全长超过五千公里,孕育了富饶的神州大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走访了黄河沿岸的9个省份,并在黄河的上、中、下游分段召开座谈会,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项安排。在本期的《看见美丽中国》特别节目中,我们将沿着黄河的路径,从上游到下游,共同见证这条母亲河的显著变化。
“九曲黄河万里沙”,今年夏季,黄河小浪底水库上游的潼关水文站通过光电测沙仪观测到,黄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已从往年的平均27.5公斤降至2024年的5.76公斤。
泥沙含量的降低,不仅提升了黄河的水量,也改善了水质。截至目前,黄河已连续26年未发生断流;黄河干流的水质连续三年稳定在Ⅱ类,流域内优良水体的比例连续两年超过90%。
然而,这条曾经滋养了无数文明的母亲河在上世纪末面临了生存的挑战——黄河频繁出现断流现象。1997年,黄河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最严重时,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在黄河下游宽阔的主河道中,河床裸露,甚至有人能在河道中行走或驾车。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魏向阳指出,黄河的基本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水资源短缺是最大的矛盾,生态脆弱是黄河面临的最大问题。黄河保护治理的难点在于既要治水又要治沙。
那么,如何确保黄河的安澜呢?答案是:实施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全面规划。
上游:重点关注沙漠化防治,减少泥沙含量
在黄河上游的内蒙古,记者探访了库布齐沙漠的边缘,见证了流沙如何被“锁定”。
总台记者许斌报道:这里是黄河“几字弯”南岸的库布齐沙漠响沙湾景区。向西50公里是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它是古十大孔兑之一,每年都会携带2700万吨泥沙进入黄河。
内蒙古十大孔兑曾是风沙侵蚀、河道淤堵的生态脆弱区域,两岸沙丘裸露、植被稀少。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局正高级工程师王双喜表示:我们要固定孔兑两侧的沙子,减少泥沙入河,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保护孔兑,这也是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治沙还面临一个难题:砒砂岩。这种岩体几乎无法生长植被,遇风成沙,遇水成泥,被称为“地球环境癌症”。黄河上游形成的粗泥沙会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的砒砂岩裸露地带,当地采取种植樟子松、沙棘等措施建立防护林,并在平缓的坡地修建梯田、种植果树。截至目前,准格尔旗已有超过六成的砒砂岩土地得到治理,呈现出勃勃生机,尘埃消散。近期,黄河上游地区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运用草方格沙障稳固土壤并储存水源,同时通过锁边林带阻止沙尘进入河流,已累计建成超过5万座淤地坝,有效拦截了74亿吨泥沙。
在黄河中游,尤其是山西段,记者见证了黄河水质的显著提升。正如古诗词中所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实际上它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源。在山西万荣县,汾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记者记录了清澈水流汇入黄河的壮丽景象。
总台记者宋文植指出,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汾河流域因过度开发导致河水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黄河的水质。为改善水质,汾河流域加强了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实施了地下水超采的治理,并对城镇和乡村的生活污水进行了严格处理。在沿岸城市,大型污水处理设施连成网络;在乡村,微型生态花园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循环净化。如今,汾河太原段的天然河道上已建成了世界级的皮划艇比赛训练基地,沿岸的生态湿地公园也已建成。预计到2024年底,汾河的水质将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从而有效保障了流入黄河的水质达标。
在黄河下游,河道滩区的综合整治成为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在河南新乡,记者目睹了昔日荒废的河滩生态的转变。总台记者田萌报道,新乡黄河滩区从前的荒凉景象已变为如今的万顷水蜜桃园。过去,滩区土地贫瘠,沙化严重,居民不仅要面临洪水的威胁,还要忍受污染企业的非法排放。自2014年起,河南省对滩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重建,并对非法排污企业进行了严厉打击,关闭了大量黏土砖瓦窑厂。现在的河滩焕发了生机,瓜果飘香。
在黄河入海口,加强湿地保护成为改善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总台记者李栋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报道,黄河在此与渤海交汇,形成了独特的黄蓝相间的景观,如同巨大的“鸳鸯火锅”。在流入大海前的最后一段行程中,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了一片生命的摇篮——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黄河三角洲的生命力正在逐渐恢复。得益于中游小浪底水库二十多年的持续调水调沙,下游的淡水供应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外,当地通过疏通水系等措施,有效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黄河保护策略已由原先的省区各自为政模式,转变为全流域上中下游的协同管理。一系列重大生态项目,如“三北”防护林工程,正稳步实施;黄河“几字弯”等重点战役亦在积极推进中。三江源和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快速建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实施,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共同保障了黄河的生态安全。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李荣容指出,将统一调度纳入《黄河保护法》是我国在大江大河管理领域推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的创新举措。这一做法成功结束了20世纪90年代黄河几乎每年断流的状况,并为全球大江大河治理提供了中国模式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