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音乐才子王力宏在社交媒体上深情缅怀历史学家许倬云,其笔触间流露出无尽的哀思。
许倬云曾言:“王力宏,那位音乐天赋横溢的才子,是我大姐的孙儿,他的音乐细胞仿佛源自母亲的血脉,那颗热爱歌唱的心,与生俱来。而我许家,似乎与音乐无缘。然而,李建复,那位以《龙的传人》响彻云霄的歌手,亦是我们许家的血脉,他是我的二姐之子。”
许倬云:讲述属于中国的故事
若非天妒英才,再过一月,便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95岁寿辰。然而,2025年8月4日,这位历史巨擘已悄然离世。
许倬云的一生,充满了“特殊性”,既有先天的不足,也有后天的优越。这种“特殊性”驱使他探索独特的思考方式。他从大陆到台湾,从中国到美国,在中西文明的交融中砥砺前行,最终铸就了他引以为傲的“大历史观”。数十年的深耕细作,硕果累累,《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文化的精神》等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从《万古江河》到93岁完成的《经纬华夏》,这两部著作,正是他完整、清晰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的最佳体现。
即便身患先天疾病,他仍专注于读书
1930年9月3日,许倬云生于江苏无锡。由于先天疾病,他自幼行动不便,少年时期的许倬云并未接受正规教育。然而,他坚信,正因为小时候不能上学,他反而比别人更早接触了中国经典。得益于他出身名门,父亲在清末民初担任要职,家里的丰富藏书成为了他童年最珍贵的精神食粮。在十岁左右,许倬云开始阅读白话文,并尝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他自学成才,遇到困难时,父亲会随时给予指导。到十三四岁时,他已能毫无困难地阅读古文,并用古文撰写短文。
他曾回忆道:“当时,我心无旁骛,唯有专心读书。清朝改革科举以前的传统教育,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足以考秀才,其程度就可以写议论文、诗词。我的进程,按照年龄,似乎并未严重耽误。”
十三岁的许倬云,经常阅读报刊上不同专业教授和大报名刊重要作者们撰写的讨论文章。他坦言,在那个时期,他尤其钦佩费孝通、周鲠生、吴宓等人的文章。而钱穆的《国史大纲》的出版,更是让他对中国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期间,许倬云并非“独学无侣”,他的兄弟姐妹同样表现出色,为他提供了帮助。他的弟弟许翼云甚至“扮演了他的手脚”。在这样的求学热情和家人的协助下,许倬云很快便与同龄人的学识同步,甚至在古典文化和近代社会科学方面的吸收上,比别人早起步三四年。十五岁的许倬云进入辅仁中学,接受了正规教育。地理因素交织下的“大历史”画卷,在大学时光里,许倬云毅然决然地从外文系转投历史系的怀抱,开启了涉猎考古学与民族学的求知之旅。求学路上,秦汉史的劳榦、隋唐史的严耕望、经济史的全汉昇等史学巨擘,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许倬云前行的道路,使他史学研究的轨迹,与寻常历史系学子截然不同。
他曾言:“考古学,需以瓦片、石刀等实物为基石,探寻那些史册无载、石碑无痕的奥秘——这些工具是如何精雕细琢、磨砺成器的?遗址又是何人、何时、如何建造,又为何在岁月长河中沉寂?”这样的历史思维,如同他生命中的灯塔,照亮了他求索的道路。
他坚信,自己的思考根植于文化、社会与民间,认为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而言,个别英雄人物的起伏不过是沧海一粟,文化的变迁才是历史的真正驱动力,而地理因素,则是最为恒久的影响。他的目光,始终聚焦于长河落日的“大历史”。
在完成《万古江河》这部旷世巨著,试图追溯“中国”的起源之后,许倬云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当岁月如歌,93岁高龄的许倬云,毅然决然地改变了自己过往的历史研究方法,开启了一段新的学术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