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省商水县居民苏女士向媒体透露,自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商水县粮食局脱贫攻坚小组的员工在基层服务期间,于她经营的餐馆中产生了约三万元的欠款,至今未能得到偿还。商水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单位在报销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但我们承诺会分批次偿还,确保不会拖欠。”
对公务消费使用空白凭证的做法一直备受争议,且长期未偿还小餐馆的餐费更是显得不当。苏女士提供的60多张空白凭证显示,涉及的费用包括下乡餐饮、集中帮扶的午餐和晚餐等,消费金额从每人100多元到800多元不等。尽管人均消费看似不高,但由于项目众多,是否存在超标准消费、违规饮食、虚构名目等问题,仍有待深入调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位签单人、时任商水县粮食局局长张某成已被调查,涉及受贿、滥用职权、贪污和挪用公款等多项罪名。涉事单位未能偿还欠款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领导更迭”,这也让人对欠款背后的消费行为是否合法产生了怀疑。
然而,无论情况如何,餐馆作为受害者,不应因消费单位的自身问题而承受损失。拖欠多年的债务,加上利息,对于农村地区的小餐馆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甚至可能威胁到餐馆的生存。报道指出,涉事餐馆的经营者因长期讨要欠款而身心俱疲,最终导致餐馆停业,这一结果令人惋惜和愤怒。
从公务消费的常规逻辑来看,使用赊账吃饭本就不应存在。当地官方回应称,下乡员工每天有餐费补贴。既然如此,理应直接现金支付或及时通过财务报销流程,而不应将餐馆作为财政周转的工具。
近期,各地不仅对公务消费中的白条现象进行整治,还严格规定公务消费不得赊账。赊账行为不仅将财务负担转嫁给商家,还可能引发混乱账目,造成经济纠纷。因此,禁止公务消费使用白条,旨在预防违规吃喝,降低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目前,全国范围内正严厉打击违规吃喝行为。最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完善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党政机关在国内发生的公务差旅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费支出,除按规定使用银行转账外,应使用公务卡结算。
在这种背景下,公职单位长期拖欠公务餐费显得十分不妥。特别是,扶贫人员下乡扶贫工作,却在当地欠下大量餐费,这在观感上显得极不协调。
这种行为不仅对涉事单位,也对当地政府部门的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其影响远超两三万元。鉴于此事已引发广泛讨论和质疑,当地政府应尽快查明事实,及时偿还欠款,既向涉事餐馆也向公众给出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