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读者关于客运站问题的来信后,记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赴黑龙江省绥化市,深入一线,对客运站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调查与深入的访谈。
【现状素描】:新站落成,却闲置待命;旧站狭仄,状况堪忧
8月6日的午后,记者来到了北林区太平街的绥化东城客运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客运站主体结构横亘东西,长达八十米,高耸十米,却显得孤独而落寞,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无奈与寂寞。
抵达时,记者发现北侧的主入口紧闭,门前地面坑洼不平,停满了数十辆汽车。客运站的外立面破败不堪,墙皮剥落,玻璃破碎,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透过窗户,候车厅内空旷无人,座椅上覆盖着厚厚的塑料包装布,宛如一座尘封的孤岛,静静地等待着它的新生。
记者进一步考察了客运站的南侧停车场,只见几辆小轿车静静地停泊,南侧则是一排大车停车库,而场内却不见长途客车的踪影。西侧是一栋住宅楼,楼下同样是大车车库,显得与客运站格格不入。
“新站建成已有十年,却始终未能投入使用。”客运站旁的超市店主无奈地叹道,2017年,他在看到公告后,斥资七十万元购得店面,却因车站闲置,生意一落千丈。“我日日期盼着它的开业,希望生意能有所好转。”
一名路过的女士指着客运站东边,说道:“老东城客运站就在那里。许多乘客导航误到新站,耽误了行程。”记者深感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决定进一步了解情况。
记者步行约十分钟,来到了绥化火车站对面一排破旧的门面房前,十余辆长途客车停放在空旷的场地上。有人举着牌子招揽乘客:“海伦,出发!”“绥棱,绥棱!”这里显得异常热闹,与客运站的新站形成鲜明对比。
“这就是东城客运站吗?‘站’又在哪里?”面对记者的疑问,一名出租车司机指着门面房中间,回答道:“那就是!”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门面房中有一个小门厅,门宽仅两三米,门楣上挂着蓝底金字的“候车厅”招牌,显得格外不起眼。
【部门访谈】:客运站未启用的背后
记者随后采访了绥化东城客运站的主管部门——绥化市交通运输局。据交通运输局提供的资料,绥化东城客运站于2011年底开工,2015年底基本完工,总用地面积达一万平方米,主站房建筑面积3313.07平方米,总投资高达3600.73万元。
关于客运站未启用的原因,绥化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宋加平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车站门前滞迁房屋,2021年底拆迁完毕,导致工程验收滞后;二是施工单位报送验收资料不及时,影响了主体验收进度;三是工程未做最后结算。这些原因导致客运站迟迟未能投入使用,让当地居民和商家苦不堪言。在绥化市客运站附近,一段关于滞迁户的争议引起了广泛关注。交通运输局的工作人员指出,滞迁户位于客运站正门处,严重影响了客运站的正常使用。然而,鑫威公司负责人金复杰却对此坚决否认,声称滞迁户实际上位于客运站正门西侧,并未对旅客的进出造成任何影响。
为了验证双方的陈述,资料照片和金复杰提供的照片显示,滞迁户确实位于客运站正门西侧的空地,那里有一栋两层高的民居。在绥化市的街头巷尾,关于违章建筑的传闻此起彼伏,民众的议论声不绝于耳。在这片喧哗声中,绥化市自然资源局的相关负责人挺身而出,为这起风波揭开了一层面纱。
原来,居民们口中的“违章建筑”实际上是指鑫威盛泰广场的5号楼与8号楼。这两栋楼一栋为商住,一栋为商业,它们并非客运站的配楼,建造过程中严格遵循了规划审批的规范,理应不属于违章建筑。
尽管如此,客运站自建成以来已有十年,却始终未能投入使用,如同沉睡的巨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绥化市交通运输局的工作人员透露,症结在于“手续”二字。由于鑫威公司提供的材料不完整,竣工验收的脚步始终未能迈出。他们曾多次催促鑫威公司提供相关手续,并出示了两份《通知》,一份落款于2016年10月,另一份则是在2018年11月。
时间飞逝,转眼间来到了2023年7月,鑫威公司终于将完整的验收备案材料提交。随后,绥化市交通运输局组织了设计、施工、监理、勘察等多家单位进行验收,并顺利取得了《竣工工程验收报告》。这份报告,仿佛为客运站的沉睡画上了句号,却也揭露了一个事实:客运站竣工8年后,鑫威公司才将材料备齐。
面对这一情况,金复杰却表示异议。他指出,起初,由于工程结算范围存在争议,他和交通运输局并未组织竣工验收。然而,在2018年11月,双方就结算范围达成一致,并收到了最后一次催交材料的《通知》。鑫威公司补齐材料后,竣工验收随即展开。金复杰展示了一份盖有相关单位公章的《竣工工程验收报告》,但报告中却缺少明确的验收通过日期。他解释道,以往当地企业普遍认为报告有责任单位的盖章即有效,对责任人签名和落款日期并不重视。如今,由于缺少日期,对方将车站迟迟未能启用的责任推卸到了他们身上。
此外,“工程未做最后结算”也是不争的事实。交通运输局已支付了1600余万元的工程款,而剩余的1800余万元却始终悬而未决,这一问题无疑为客运站的启用蒙上了一层阴影。金复杰,一位深耕施工行业的从业者,坦诚地表达了他的心声。对于他来说,作为一家施工企业的负责人,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能够迅速完成各项手续材料的准备工作,从而能够尽快收到工程款项。这一愿景,多年来一直是他不懈努力的目标。
他深知,这一过程并非易事。多年来,他频繁往返于交通局,累计不下百次。每一次的奔波,都承载着他的期待与焦虑。他坚信,客运站工程款迟迟未能结算的背后,暴露出的是部分干部的不作为和懒政现象。
回忆起客运站自开工建设以来的十年历程,金复杰心中充满了无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交通运输局已经更换了多任领导。他多次亲自上门,请求推动工程结算的进程,然而,始终未能看到实质性的进展。这段漫长的等待,如同一场无休止的马拉松,不仅耗费了他的精力,更让他感受到了深深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