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三伏天的高温终于迎来了尾声,但那股炎热并未完全退去,仿佛在依依不舍地告别盛夏的最后一天。
最近,副热带高压如同顽皮的孩子,强势回归,将我国众多地区笼罩在一片蒸腾的暑气之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天然桑拿房,汗水沿着额头滑落,湿透了衣衫。
这样的高温闷热天气,究竟还要持续多久呢?为何气温虽未超过三十度,却让人感到闷热难耐,仿佛置身蒸笼?是汗如雨下,还是汗出不流,哪种情况对人体健康更为不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南北方共同沐浴在“桑拿风”中,关键在于“露水凝结点温度”。
仔细观察全国闷热指数地图,可以发现,今日(17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已经笼罩在闷热的氛围里,海南、广东、河北等十余省区市深陷“桑拿模式”;而福建、浙江中南部、贵州东部、黑龙江南部等地,虽然体感略逊一筹,但露水凝结点温度多在20至24℃,依旧能让人感受到汗水的微涩。
体感的闷热程度,不仅取决于气温的高低,更与露水凝结点温度紧密相连。
露水凝结点温度,指的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露珠时的温度。简单来说,夏日从冰箱取出冰镇饮料,瓶壁很快便会挂满水珠,那瓶壁的温度,便是当时空气的露水凝结点温度。
因此,露水凝结点温度越高,与气温越相近,空气便越显得潮湿闷热。当露水凝结点温度升至20℃时,便能感受到闷热的侵袭;超过24℃时,闷热感愈发强烈;一旦达到28℃及以上,则闷热之感便达到了极致。
如今,三伏天已步入末伏,这轮高温天气,究竟还要肆虐多久?
据预测,未来9天,陕西关中、黄淮至江南地区将持续高温笼罩,高温核心区位于长江流域,尤其是四川盆地、浙江等地,最高气温可能突破40°C,热浪滚滚。
那么,在闷热天气里,汗流浃背与汗出不流,哪种情况更让人担忧呢?
在闷热天气里,有些人稍一动弹便汗如泉涌,而有些人却几乎不出汗。这两种情况,是否正常?对健康又有哪些影响呢?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出汗量在500~1000毫升,夏季可达1500~2000毫升,相当于3~4瓶矿泉水的量。出汗过多或不出汗,都是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若全身汗如雨下,伴随高热、烦渴等症状,这可能是疾病正处于危重阶段的信号。例如,若出现胸闷明显并伴有大汗淋漓,需警惕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甚至可能引发心衰或心肌梗死。
夏季是心梗和中暑的高发期,出汗情况容易混淆。心梗发作时,出汗部位多集中在脖子、额头、手脚心,皮肤温度相对较低,即人们常说的“冷汗直冒”。而中暑时,出汗部位较为广泛,以前胸、后背和额头为主,皮肤温度相对较高。在炎炎夏日,汗水成为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媒介,然而,有些人却始终不见汗珠滴落。这种现象,或许表面上看似健康,实则可能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患。这类人由于皮肤代谢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