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那深邃的展厅中,目光不自觉地被一份散发着岁月沧桑气息的薄薄手稿所吸引。它安静地躺在玻璃展柜内,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战士,沉默而庄重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那泛黄的纸张上,音符与歌词交织,仿佛生命的节奏,又似激情的火焰,在无声之中,缓缓展开一段历史的传奇。这份手稿,是国家一级文物,由我国音乐巨匠贺绿汀亲手所书,正是那首传唱千古的《游击队歌》的原版乐谱。
时光倒流至1937年,抗日战争的战鼓声声,激昂的抗日救亡歌声如同激流般涌动在大江南北,响彻云霄。那时,34岁的贺绿汀,怀揣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跟随上海文艺界组织的抗日救亡演剧队,不畏艰难,跋山涉水,最终抵达了山西临汾的八路军驻地。
在临汾,贺绿汀亲眼目睹了游击队员们在强敌压境之下,依旧保持着乐观与坚韧。简陋的防空洞外,战火纷飞,枪炮声、拼杀声交织成一部壮烈的交响曲,这些声音如同电流一般,直击贺绿汀的内心,激发出他创作的灵感。在临汾老乡家的土炕上,贺绿汀仅用一晚上的时间,便创作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战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在装备简陋、子弹奇缺的艰苦环境下,《游击队歌》以其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游击队员们神奇的“本领”。那轻快的旋律、清新的风格,如同春风拂过大地,迅速传遍全国。这首歌曲唱响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至今仍广为传唱,家喻户晓,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在这份手稿面前,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贺绿汀当时的心情,那份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信仰,都凝聚在这薄薄的一页纸上,成为了永恒的见证。
© 版权声明
本站提供的内容仅作为个人学习、研究以及欣赏!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共同维护和谐健康的互联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