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的清晨,北京北五环外的某售楼中心,久违的“砸蛋”欢声再次回荡在空气中,热闹非凡。项目沙盘旁,聚集了众多认真聆听介绍的购房者,休息区的沙发几乎座无虚席,样板间内更是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
售楼大厅里,传来成交客户砸金蛋的欢呼声,那是他们成功购房后的喜悦表达。一位销售人员兴奋地透露,自新政发布以来的周末,每日到访的客户超过200组,而就在当日,就有幸运的购房者成功订下了心仪的房源。
位于北京朝阳的我爱我家门店经理也难掩喜悦,新政实施后的首个周末,门店的带看量比前一个周末增长了约20%。他感慨地说:“门店的经纪人再次忙碌起来,有的周末带看了3-4组客户,而之前的周末,有的经纪人甚至只带看了一组。”
8月12日,一位在北京朝阳购置改善型住房的买家也分享了他的喜悦。过去三个月,负责带他看房的经纪人“零成交”,每月仅能领到基本工资。如今,经纪人终于迎来了下半年的“开门红”。
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已有部分楼盘针对市场回暖态势,计划推出更多促销活动,以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快销售速度。
一位券商房地产分析师指出,从个别项目和局部市场来看,新政的提振作用已初现,但从整体来看,政策影响较为温和,市场整体保持稳定,但仍需一定时间来观察反应。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认为,此时发布政策,有望推动市场回稳。他指出:“这次楼市宽松政策的发布非常及时。近期,北京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数据有所下降,尤其是7月份,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数据均呈现下降趋势。”
今年1-7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到304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期二手住宅成交超过10万套,同比增长12%,整体表现平稳,但7月份新房和二手房市场出现转弱迹象。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北京此次政策调整旨在“去库存、稳预期”,短期内有效激活市场,但长期仍需依赖经济基本面改善和居民收入预期的修复。
张大伟指出,每年的7-8月都是楼市的传统淡季,往年政策通常在9月份出台,而今年在市场惯性下调的情况下,政策提前出台,对市场信心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前几周成交量下调的情况下,本周成交量基本稳定,看房量也持续上升,有助于市场触底企稳。
一位地产分析师表示:“市场交易的增加可能对二手房价格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也有利于畅通置换链条。”
上半年住宅用地土拍成交额增长37%,新“地王”的诞生更是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预示着楼市的回暖趋势。近期,市场观察数据揭示了房地产市场的新动向。特别是北五环周边,如海淀等热门区域的项目,因政策利好而备受关注,看房人数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其他区域的房地产市场波动并不明显。深入分析发现,此次政策对置换需求的影响尤为突出,其对新房市场的刺激效应甚至超过了二手房市场。
对于开发商而言,新政策的出台无疑传递出积极的信号,这或许将促使他们加快项目建设和销售步伐。在土地拍卖方面,今年上半年,北京共成交了22宗住宅地块,总成交额高达1005.6亿元,成功跨越千亿大关。相比之下,2024年上半年,北京成交的住宅地块数量为19宗,成交金额为732.36亿元。
这一数据表明,今年北京住宅用地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其中成交金额同比增长了37.3%。在溢价项目方面,今年上半年成交的22宗住宅地块中,有7宗溢价率达到了10%。这些地块分别位于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包括臻澐、建发海晏、中海丽泽叁號院、招商序、金茂满曜、保利朝观天珺、招商朝棠揽阅等项目,均已获得预售许可证。
在海淀区,溢价率的表现尤为抢眼。自2025年起,该区域的新房供应量已超过3000套,成交量接近1500套,成为北京新房市场供应和成交的热点区域。该区域的成交均价更是达到了9.8万元/平方米,创下近年来的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海淀区出现了新的“地王”。3月18日,树村地块出让,吸引了超过十家房企的竞拍,最终中海以75.02亿元的价格竞得,溢价率为27.93%,楼面价约为10.23万元/平方米,刷新了北京的单价记录。该地块位于北五环外,紧邻地铁13号线上地站,步行约1.2公里。上地板块不仅拥有产业优势,还具备学区优势,靠近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巨头,且区域内有上地实验小学、清华附中上地学校、二十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
除了树村地块外,海淀区其他地块的溢价率也较高,其中朱房村两处地块的溢价率分别为17.33%和25.04%。华北某房企人士指出,北京上半年土地出让的热潮正是楼市利好政策持续发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