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揭秘动画世界的奇幻旅程

图片[1]-访谈 《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揭秘动画世界的奇幻旅程-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2]-访谈 《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揭秘动画世界的奇幻旅程-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3]-访谈 《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揭秘动画世界的奇幻旅程-阿旺资源分享网

二十余载的磨砺,水先生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上映仅十日,《浪浪山小妖怪》票房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截至目前,票房已冲破6亿大关,成功超越《大鱼海棠》,荣登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之巅。业内人士纷纷预测,影片的总票房也将从最初的9亿目标,飙升至令人咋舌的17.70亿。

《浪浪山小妖怪》的灵感源自《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这部短片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反其道而行之,将《西游记》中司空见惯的背景小妖,摇身一变,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而昔日风光无限的大圣孙悟空,此次却甘愿“退居二线”,只留下三根毫毛和一道模糊的剪影,为观众演绎一场别开生面的奇幻之旅。

在《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中,小妖怪们不再是《西游记》里那些被孙悟空轻易收服的阴影,而是於水笔下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这位动画界的老将,自动画学院毕业后二十载,笔耕不辍,既在动画长片的创作中挥洒才华,又在高校的讲台上传道授业。直至这部作品,为他开启了动画长片制作的大门。

与於水交谈,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学者般的谦逊与耐心,以及对平等意识下的换位思考的深刻理解。他曾言,《西游记》中的妖怪们常被一笔带过,孙悟空的英勇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鲜少同情那些被遗忘的妖怪。於水渴望打破这种英雄主义的视角,让世人看见妖怪也有血有肉,也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那个世界,是《西游记》主流叙事中所未曾触及的。

在他的作品中,小妖怪们摆脱了反派的角色,成为了有着困境、选择和情感的取经人。他们如同每一个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自我定位的普通人。与《小妖怪的夏天》中职场打工人题材不同,平行世界中的小妖怪们更是“小人物”的化身,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他们假扮成唐僧师徒,踏上了一段荒诞的取经之旅,以为自己能拯救世界,最终却筋疲力尽,只改变了一点点世界。然而,重要的是,他们在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渴望成为的模样,正如於水和每一位观众。

这个故事,如同从《西游记》的缝隙中悄然生长,跨越时空,在另一个文本叙事中,找到了与当代观众共鸣的频率。

走出浪浪山

回溯四年前,《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初现雏形,於水便开始酝酿这部长片。他巧妙地借用了《西游记》的框架,并凭借其IP效应,让这部作品从一开始就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於水曾考虑过几个方向:一是扩写短片,聚焦于大环境下的个体生存状态;二是续写短片,讲述小猪妖获得三根毫毛后的冒险故事;三是将故事拉回短片的时间线,但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

於水抉择了这最后一章,摒弃了拓展与续篇,转而构思了一个平行时空中的全新篇章。在这片异度空间,那些顽皮的小妖怪们挣脱了浪浪山的束缚,踏上了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取经之旅”。於水眼中,那些曾在大银幕上翩翩起舞的小猪妖,并非同一灵魂的孪生兄弟,他们更像是在命运的轮回中,各自演绎着不同的生命轨迹:一个沉沦于大王洞的幽暗,一个则在茫茫人海中游荡无依;一个天性腼腆,行事被动,而另一个则勇敢主动,充满进取之心,但那颗善良的心,却始终如一。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构想,於水需重新构筑起120分钟的叙事框架,为这些小妖怪们编织出一条条清晰的角色成长轨迹。他必须巧妙地融合“冒充唐僧师徒取经”这一充满喜剧色彩的设定,同时赋予每个角色鲜明的性格特征、独特的成长路径,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化。

“我们首先要深入挖掘角色的性格设定,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什么,故事的最终主题又是什么,如何才能触动当代观众的内心?同时,还要细致入微地打磨每一个细节,例如在小雷音寺中‘真假美猴王’的纠葛,小妖怪们是如何在磨难中转变,为何会一度分崩离析,又为何最终能够重新携手前行。”这些细节的巧妙布局,不仅关乎故事的成败,更决定着观众能否在这层奇幻的纱衣之下,窥见人性的真实面貌。

在《浪浪山小妖怪》的制作阶段,挑战如潮水般涌来。其水墨风背景,仿佛一叶扁舟,在工业化的大海中孤独航行,四周缺乏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之舟。这样的背景风格,如同攀登险峻高峰,难以融入流水线般的工业化流程。合作方虽然擅长于制作常见的二维动画背景,却对这种别具一格的水墨画风感到棘手,纷纷表示:“这可不好办啊!”他们坦言,直接上手难度颇高,学习成本不菲,甚至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效率上也难以保证。

面对这一困境,於水当机立断,决定从零开始,打造一套专属于水墨画风的教学模型。他带领团队,从PS笔刷的挑选,到石头、树木等典型造型的勾勒;从色彩的搭配,到颜色晕染的技巧,再到勾线的技法,一一进行规范和细化。

历时两个月,於水和团队终于开发出了背景绘制的模板。然而,这仅仅是漫漫征途的开始。他们又用一年多的时间,不断打磨、补充细节,将这套模板推广至全国近600人的制作团队。凭借着视频讲解和远程反馈,他们维系着团队的进度,协调成本之高,令人咋舌。然而,正是这份坚持,最终凝聚成了统一的美术风格,将细腻的水墨质感完美呈现于大银幕之上。

定下档期,120分钟的篇幅,水墨画风带来的挑战,如同三座无形的高山,压得於水喘不过气。中后期的紧凑安排,更是雪上加霜,让他对能否按时完成影片充满了焦虑。然而,他并未屈服于压力,而是与团队并肩作战,如同马拉松选手般,最终跑完了这场漫长的“长跑”。在这过程中,故事得以以其独特的节奏和质感,优雅地铺展在银幕之上,绽放出属于它的光彩。

文章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