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军侵略冀中平原,八路军面临两难境地:广阔的平原缺乏险要地形,武器装备的短缺使得战斗难以持续。虽然退守太行山是一个稳妥的选择,但这意味着放弃战略要地。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冀中军民以智慧扭转战局——没有天险,便创造有利条件;武器不足,便激发人民的巨大力量。
地道战的起源,源于民间最原始的生存智慧。最初的“蛤蟆蹲”和地窨子只是百姓躲避追捕的藏身之地。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这些土洞逐渐演变为既能藏身又能行走的双口地道,但仍然难以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直到八路军工程技术人员与群众智慧结合,普通的土洞升级为攻防一体的战斗体系——地面构筑隐蔽火力点,地下拓展四通八达的坑道网络,配备防毒、防水设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下防御系统。此时,地道战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具备了进攻的能力,可以用来逐步包围敌军据点,极大地拖累敌人,分散其兵力,为最后的反攻做准备。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平原作战的难题,更开创了人民战争的新模式。
在冉庄,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巧妙利用地形,将地道出入口隐藏在井壁、牲口槽、床炕、锅台、衣柜等地方,并进行伪装。地道四通八达,虽然有红色箭头指示,但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地道中设计有地下指挥部、储粮室、兵工厂、水井等,具备防火、防水、防毒功能。
冉庄地道的雏形是由张森林创造的。他是冉庄的第一名共产党员,后来在本地发展了几名共产党员,成立了冉庄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为了隐蔽开展工作,张森林在自己家的红薯窖下挖了一个大洞,他在洞里放了一个小木桌、一盏小油灯,在这里召开会议、阅读文件、研究对敌政策。这个洞就是冉庄地道的雏形和开端。此后,张森林号召冉庄的党员、干部、群众挖掘了很多这样的隐蔽洞。随着作战形势的变化,当地民兵在党的领导下,巧妙设计各类作战工事和隐秘的地道口,形成了村村相通、户户相连的“地下长城”。
来源:里斯资源分享网 https://lismoxy.cn/ 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