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重磅宣布,自9月1日起,用人单位的社保缴纳门槛将全面拉高,个体工商户、小微餐饮店亦不例外,必须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五险”。任何试图通过“协商放弃”或“自愿不缴”来规避责任的协议,都将被法律无情地宣判无效。
这一“应保尽保”原则的全面实施,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餐饮行业长期笼罩在社保缴纳上的迷雾,标志着餐饮用工将迈向更加规范化的道路。然而,这也意味着,餐饮行业赖以生存的“粗放式”用工和经营模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餐饮行业的打工人,终于等来了社保的曙光。
在餐饮江湖,”不交社保”曾是老板与员工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尤其在众多小微餐企、街边小店中,这一现象更是普遍。对于餐饮经营者而言,餐饮行业本身就是个“三高”行业(高房租、高食材成本、高人力成本),利润微薄。即便是只有几名员工的街边小店,社保这笔支出,也可能成为压垮现金流最后一根稻草。
从员工的角度看,相较于社保这类远期福利,许多基层餐饮员工(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中年劳动者、兼职学生)更看重每月实际到手的现金,甚至出现主动要求“不交社保,工资给高点”的现象。
而且,餐饮行业人员流动率高,有的员工甚至只是将这份工作当作短期过渡,因此对在当前单位积累社保年限并不看重,更倾向于“落袋为安”。
然而,新规的出台,将打破行业对社保“互不追问”的默契。
新规主要包含以下几大要点:
首先,所有“不缴纳社保”的协议一律无效。
根据新规,无论用人单位与员工是否签署书面协议,诸如“以现金补贴代替社保”或员工自愿签署的“放弃社保承诺书”,均属违法,不具备法律效力。哪怕白纸黑字签了名,自9月起也将被认定为无效。
其次,若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员工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
一旦员工提出索赔,企业必须按照“N个月工资”标准进行赔偿(N为工作年限,不满六个月按半年计,满六个月不满一年按一年计)。这意味着,老板不仅逃不掉责任,还可能付出更高的代价。
有人或许会问:能否通过雇佣“兼职”或签订“合伙人协议”来规避?
这条路也几乎走不通。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只有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4小时(日均不超过4小时)的岗位才属于合法意义上的“兼职”。如果员工实际出勤远超此限,即便签订的是“兼职合同”,仍会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企业仍需依法缴纳社保。
和员工“合伙”开店的思路可行,但必须动真格,而不是走个形式。即需要有清晰的“合伙人协议”,并且分红记录要明确、规范,还要能证明是真正的合伙人关系。如果只是口头说说,实际还是按月发固定“工资”,那“合伙人”的说法,在仲裁和法院面前也站不住脚。成本之潮涌动,餐饮界风云突变?
行业用工规范化的趋势固然令人欣喜,然而,对于众多餐饮从业者而言,这却预示着成本浪潮的猛烈冲击。
尤其在当前餐饮业竞争激烈,价格战烽烟四起,团购、外卖等新兴模式纷至沓来,利润已被蚕食殆尽之际,社保投入的额外负担更是如压城之石,压得经营者喘不过气来。
在广州,肖前(化名)经营着一家现炒简快餐店,店内6名全职员工,他苦笑着计算着:“按照广州的社保缴纳标准,每名员工每月得增加1000元的人力成本,这意味着每月多支出6000多元。今年生意本就清淡,扣除房租、人工、水电等开支,每月利润所剩无几。若再背负这额外的费用,门店只能勉力维持,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入亏损的深渊。”
同样,经营早餐铺的王娟(化名)也面临着严峻的财务考验:“每月卖包子豆浆的纯利约1万元,若为两名帮工缴纳社保,每月多支出4000多元。这相当于利润直接缩水三分之一,生意还谈何容易?”
此类困境并非个例。众多小餐饮店经营者并非不愿为员工缴纳社保,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北京,张华(化名)经营着一家包子铺,他无奈地算了一笔账:“按照2025年7月起执行的最低社保缴费基数7353元计算,即使员工月薪仅为5000元,单位仍需按7353元缴纳,每月至少为每位员工承担约1950元的成本。若员工不接受降薪,老板只能自掏腰包填补差额,或是面临员工流失的风险。”
经过深思熟虑,张华最终决定在9月裁撤全部员工,让亲戚无偿帮忙支撑两个月,待10月底租约到期后,无奈关上店铺的大门。
有分析人士对红餐网表示,小餐饮店经营者辛勤劳作,赚取的不过是血汗钱。过去,他们可以省下社保成本,如今却不知从何削减这笔开销。
即便是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也难以轻松应对。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指出,餐饮行业社保覆盖率仍不高,许多连锁品牌仅在总部层面实现全员参保,而一线门店和加盟门店的员工社保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部分连锁品牌门店虽多,员工众多,但目前也如坐针毡。”蒋毅补充道,“一旦遭遇集中维权或稽查,极有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
此外,餐饮业本身就面临着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尤其是基层人员流动性大。许多餐饮老板直言:“培训新员工刚有成效,人却走了,社保钱白缴,心中难免感到失落。”餐饮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犹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在这股浪潮中,无数不规范经营的门店如同泡沫般被淘汰,市场格局随之重塑,行业整体朝着规范化、品牌化的新纪元稳步迈进。
业内有识之士预见,餐饮业将经历一场“合规大洗牌”,那些未能及时跟上步伐的门店将被无情淘汰,市场集中度逐渐提升。社保的全面合规,已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未来餐饮业的合规成本将持续攀升,企业唯有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红餐网专栏作者翟彬直言不讳:“如今,企业再想逃避缴纳社保,已是回天乏力。”在他看来,长远而言,企业将员工权益纳入保障体系,实乃一笔“投资回报率”极高的举措。员工在工作中可能遭遇的意外伤害,无论是烫伤、工伤,还是上下班途中的意外,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医疗费、误工赔偿,甚至法律诉讼。相较之下,每月缴纳的社保支出,不过是“杯水车薪”,却能为企业筑起一道坚实的风险防火墙,相较于事后的被动赔付,显得更为可控和经济。
翟彬进一步强调:“政策已定,与其抱怨或观望,不如积极应对。当前,餐饮企业正站在全面合规的时代风口——安全合规、财务合规、人力合规,缺一不可。未来的经营成本只会水涨船高,断无回头的可能。”
他预测,这一趋势将迫使企业主动优化运营模式,推动人力结构转型升级。
一方面,推动智能化升级,降低人工依赖。餐饮行业面临着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和食材成本三大核心压力,其中人力与租金成本持续攀升,调整空间有限。为了突破这一困境,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开始大力推动设备的自动化、无人化与智能化升级,如中央厨房、智能炒菜机、送餐机器人等。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人力配置,降低对高弹性成本(如人力)的依赖,提升运营效率。
另一方面,推动灵活用工,优化排班结构。服务员、洗碗工、保洁等标准化岗位,适合采用小时工/兼职制度,而核心岗位(如厨师、店长)则保留全职。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将部分非核心岗位的员工实施外包,以减轻管理负担和用工风险。对于一些小餐饮店而言,或许与员工坐下来,共同探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薪资标准,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