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关乎众多家庭的重要政策——《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并开始实施。根据《方案》规定,自2025年1月1日起,不论是一孩、二孩还是三孩,家庭每年均可获得3600元的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这一全国性的民生政策,针对全国范围内的育儿家庭,直接发放现金补贴,旨在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那么,哪些家庭有资格申领育儿补贴?补贴的设定标准为何?此举预计将产生哪些影响呢?
2025年7月28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
《方案》明确指出,育儿补贴政策将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旨在支持符合法律法规生育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直至孩子满3周岁。此补贴将按年度发放,每个孩子每年可获得3600元的补贴。
这一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普遍性、直接面向民众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标志着我国在民生保障方面的重大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指出:“此次实施的育儿补贴制度具有制度化的特征,意味着其长期性、稳定性和国家权威性。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国家对生育问题的重视,以及构建多主体育儿成本共担机制的一种承诺。”
育儿补贴制度作为一项全新的公共政策,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自发布以来,已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刚刚成为新手父母的宋女士及其先生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使用这笔补贴。
宋女士表示,抚养孩子的费用如奶粉和尿不湿等,让她觉得生宝宝时仿佛孩子是自带资源来的,这给了她及家人养育孩子的信心。
关于哪些家庭有资格获得育儿补贴,这个问题备受关注。根据《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自2022年1月1日起,所有符合条件的婴幼儿,无论城乡、民族、地区,以及孩子是第一个、第二个还是第三个,都能获得育儿补贴。补贴将根据应补贴的月数计算,并发放至孩子年满三周岁。
育儿补贴的实施不区分城乡、民族、地区,也不分孩子是第一个、第二个还是第三个,旨在实现三孩生育政策下对家庭支持的全面覆盖,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婴幼儿都能平等地享受补贴。
宋健指出,在过去,许多地区的育儿补贴政策主要针对二孩和三孩。学界一直呼吁,因为一孩是生育的基础,没有一孩就没有二孩和三孩。今年出台的国家级育儿补贴制度,对一孩、二孩和三孩都给予了一视同仁的全面覆盖,这是政策的一个重要亮点。
目前,我国儿童养育补贴的基本额度为每名儿童每年3600元,直至其3周岁。这一标准是如何确立的?
宋健表示:“国家层面提供的这项补贴,主要是为了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基础支持。一方面,国家提供了这一基础补贴数额;另一方面,地方层面上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是对于经济较为发达、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它们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
根据既定的工作安排,各地将于8月下旬开始逐步启动育儿补贴的申请工作,确保在8月31日之前所有地区都能全面启动育儿补贴的申请流程。
育儿补贴的申请人应为婴幼儿的家长或监护人。申领途径包括:通过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在线申请;利用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的育儿补贴专区申请;或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申请。此外,对于因特殊情况无法在线申请的民众,可选择至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进行线下申请。
宋健表示:“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申请方式较为灵活,以线上申请为主,线下申请为辅。我认为这种做法充分考虑了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和特殊群体的需求。”
在申请材料方面,由于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与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大数据比对校核,因此能够最大程度简化育儿补贴的申请材料。申请人只需提交婴幼儿的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等证明其身份和抚养关系的必要文件,即可完成申领。
贺丹,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在办理流程中,我们努力做到材料简便、手续简化、认定材料精简,这些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便民利民。我们的目标是确保从顶层制度设计到资金最终发放的每个环节,都能保障资金运行的安全。同时,我们确保政策透明度,让民众充分了解政策,并且所有过程都具有可追溯性和可评估性。”
育儿补贴的申领既支持线上“不出门、随手点、轻松办”,也提供线下办理渠道。遵循“最小必要”原则,通过“数据多跑路”,尽量减少群众提交的材料,便捷的申领方式让年轻父母感受到了国家的深切关怀。
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为众多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长远来看,也是推动人口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已从人口增长转向人口减少的发展阶段,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特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并针对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逐步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生育补贴制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放育儿补贴。
自2021年起,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尝试实施育儿补贴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抚养幼儿的经济压力,受到广泛欢迎,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贺丹表示,育儿补贴制度,尤其是育儿金的发放,传递了几个层面的政策信号。首先,倡导全社会重视家庭建设,尊重生育价值;其次,在社会层面凝聚更多共识,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支持养育孩子的家庭。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黄炜指出,育儿补贴具有引领作用,表明我们的态度和社会观念正在改变,政府对生育的态度也在转变。
育儿补贴是一项旨在惠及广大民众的民生政策,它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和保障性,通过广泛的覆盖和稳定的发放,体现了国家对人的关怀和投资。
贺丹指出:“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确保符合条件的育儿家庭能够直接受益于这一福利政策。这是各部门执行中央指示,推动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入到人身上的具体措施。”
作为一项促进生育的经济支持政策,育儿补贴通过精确的财政资金分配,能够直接提升民众的现金收入,减轻家庭养育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
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生育问题带来的负担和压力并不仅限于经济层面。
宋女士表示:“除了经济压力,医疗、教育以及人力成本也是一大压力来源。”
蒋先生则认为:“除了经济压力,我认为最大的压力是精力上的。我们既要扮演好子女、父母和公司员工的多重角色,最困难的是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生育、养育和教育所需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较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是实际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
贺丹强调:“有多少具有生育意愿和计划的人,最终将生育意愿转化为实际的生育行为。我们在监测调查中发现,群众未满足的生育意愿较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生育延迟。其他原因则包括许多现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