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司马光砸缸、后羿射日、掩耳盗铃的故事,难道与你所学的内容有所出入吗?

图片[1]-震惊!司马光砸缸、后羿射日、掩耳盗铃的故事,难道与你所学的内容有所出入吗?-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2]-震惊!司马光砸缸、后羿射日、掩耳盗铃的故事,难道与你所学的内容有所出入吗?-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3]-震惊!司马光砸缸、后羿射日、掩耳盗铃的故事,难道与你所学的内容有所出入吗?-阿旺资源分享网

 

近年来,网络上一则话题#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视频指出,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出现了所谓的“颠覆性修改”,让家长们感到困惑和焦虑。本文将围绕这一现象,探讨教材修改的真相及其背后的争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案例。在网络上流传的视频中,出现了“什么羿射日?”脱口而出“后羿”?错!答案是“大羿射日”!“凿壁什么光?”秒答“偷光”?错!正确答案是“借光”!“掩耳盗什么?”犹豫半天不敢说“铃”?果然,答案是“盗钟”!“司马光砸什么?”“缸啊”!结果,课本写着“砸瓮”!连岳飞背上刺的字,都不是耳熟能详的“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这些修改让许多网友直呼“震碎认知”“一题不会”“这还怎么辅导娃?”。

然而,经过记者查证和多位一线小学语文老师的咨询,我们得出结论:所谓“颠覆性修改”,大多是自媒体的夸张。教材在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用语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述进行了更为严谨、规范的微调。例如,“司马光砸缸”改为“砸瓮”,这是考古学界根据青铜器铭文研究做出的正式修订。而“后羿射日”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确已改为“羿射九日”,这是为了区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语文教师施玉洁指出,教材修改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基于学术研究和语言演变。以“掩耳盗钟”为例,这个成语的原典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文里写的确实是盗钟。后来因为钟和铃形制相近,在民间流传中慢慢变成了“盗铃”。不过教材里还是保留了“盗钟”的原始出处说明,教学的时候我们会把两种表述都提一提,还会对比《吕氏春秋》原文和后世的演变,让学生明白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是会变化的,理解成语的流变过程。

此外,对于“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施玉洁老师解释说,这是考古学界根据青铜器铭文研究做出的正式修订,“后”字在商代有“君主”的意思,2011年之后就统一编入教材了。这种修改体现了学术的进步,我们教的时候会给学生讲清楚更名的原因,免得他们混淆。

然而,对于这些修改,学术界和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古代文化史副教授武黎嵩认为,经典表述的重要性远大于大众和适用性。他强调,语文教育应当以经典为准绳,培养一个人的审美、情性和语言能力。

在讨论中,有人提出,为这点“严谨”,动大家的文化DNA,值不值?施玉洁老师认为,这些修改看似给孩子学习带来小麻烦,但教学时的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看到“掩耳盗铃”和“掩耳盗钟”两种说法会懵?正好借机讲清楚:语言是活的,既有老根源,也有民间慢慢形成的习惯。长远看,说清“学术版”和“流行版”的区别,比如“后母戊鼎”的改名原因,能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适度争议能开阔眼界,不会成为额外负担。

然而,语言具有稳定性和习惯性,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播,一些语言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它们的修改,需要人们重新适应和学习,增加了认知成本。是否修改,怎么改?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

最后,这波“辅导翻车”热,表面看是爸妈的知识焦虑,深层则是“文化传统”与“学术考证”的一次碰撞。教材编写者力求严谨没错,但学者担忧经典表达遭遇修正。如何在“准确”与“传承”间找到平衡,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