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张准所在的公司计划在北京一个停车困难的老小区建立体停车楼,这一计划却引发了居民的强烈反对。他们担心,停车楼的建设会占用宝贵的绿地。与此同时,中国停车难的问题日益严峻,而立体停车库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之一,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3.53亿辆,新注册登记的汽车数量更是增长了9.5%,这种增长已经持续了十年。在96座城市中,有超过100万辆车。然而,尽管国内已建设了超过百万座停车场,仍缺口8000万个停车位。
为了缓解停车难,国家、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将立体停车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提供土地出让金减免、容积率奖励等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支持企业研发机械式停车装备等。深圳光明区和沈阳等地甚至提供了现金补贴,以鼓励立体停车库的建设。
然而,现实中的立体停车库并不如预期那样好用。据《2025年度停车产业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指出,截至2024年12月,全国机械式停车库累计泊位985万个,但行业平均闲置率达42%。部分住宅区、商业综合体项目的闲置率甚至超过60%,年浪费泊位资源超120万个,直接经济损失逾80亿元。
许多司机反映,立体车库的使用体验不佳。一位司机表示,他第一次使用立体车库就花了五分钟才将车停进去,相比普通车位,立体车库的“容错率”很低,必须把车调直,对准位置才能进去。更有甚者,一些车位边缘的凸起甚至擦伤了车的轮毂。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立体车库从理想变为现实中的难题?一方面,立体车库的设计标准与实际需求不符,停车位过窄。另一方面,随着SUV车型的增多,现有立体车库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销售1090万辆,其中SUV占了一半,而市面上大多数立体车库的容车规格都采用了不适合SUV的标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公司开始探索改造闲置的立体车库。张准所在的公司就在办公园区建了一栋立体车库,通过统一管理,要求小轿车必须进入立体车库,从而盘活了车库。改造闲置立体车库的成本因项目而异,从几百元到万元不等。
然而,拆除立体车库并非易事。由于机械车位是开发商的固定资产,拆除程序繁琐,许多小区的业委会正为此与开发商进行诉讼。对于改造,一些公司如伟创公司已经承接了多个智能车库改造项目,主要针对设备老化、SUV车位配比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政府也在积极行动。2025年上半年,北京对西城的银岛商务楼立体停车库进行了“原拆原建”,在不扩大原有占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53个车位,并配备了智能化功能。北京交通委表示,升级改造利用率较低的机械车位是下一阶段缓解停车难问题的工作重点之一。
未来,立体车库的发展趋势将是更加智能化。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广普及机械式、立体式、移动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研发智能立体车库,通过自动控制调度系统,实现车辆直进直出,操作简单便捷。
总之,立体停车库作为解决停车难问题的一种方案,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缓解城市停车压力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