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平原,这片被誉为“中原粮仓”的土地,近期正遭受着罕见的干旱。庄稼地被烤得发白,田埂上的土块一踩就碎成粉。59岁的村民王华蹲在玉米地旁,新买的水管伸进干涸的土地,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急如焚。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魏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本次河南旱情为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自7月以来,连续三十天的高温少雨天气,使得驻马店成为河南受旱情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王华所在的遂平县玉山镇高竹元村,土地从5月开始就不对劲。王华担心种子不发芽,破例头天播种,第二天就浇水。然而,之后几乎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玉米很快显出颓势。按往年的光景,玉米本该蹿到齐腰深,但今年6月,它才刚过膝盖,不足四十厘米。主干粗不过拇指,叶子也少得可怜。
情况在7月急剧恶化。整个7月,河南省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来最高值,驻马店平均降水量仅6.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6.6%。这个城市地跨豫南、豫中,淮河上游的支流塑造了这里肥沃的土壤,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
驿城区沙河店镇崔楼村村民许生,去年贷款15万元承包了200亩地,却遭遇“先旱后涝”。今年春天,雨水同样少,没等到小麦彻底成熟就收割了,产量少了一半。他本指望今年夏天翻盘,却又撞上了春夏连旱。
许生记得,去年种麦子时贷了15万,三年期限,现在连利息都难还上。家里最小的孩子还在上大学,一年学费两三万,小儿子还没结婚,全家生计全靠这片地。今年的收成眼见着没了着落,200亩玉米地已经死了100多亩,剩下的,“收成可能连成本都不够。”
为了抗旱,王华花3000元买下一台抽水泵和水管。他和妻子商量着,先把离水井近的玉米保住。水源主要来自村里的六口老井,深十几米。抽水、引水、浇水,“一亩地浇透大约要6个小时,光电费就得20多块。”电费从去年的五毛五涨到八毛一度,“到现在光用电就投进去一千多块。”
王华记得,轮到自家时,温度一度冲上40℃,他只能泼点水降温,吃不消也得扛,不然这点儿玉米全完了。到现在,地总共浇了四遍,二十亩地也只保住了一半。水井也“撑”不住了,二十天前,村里两口井已经抽不上水。家里的自来水也成了奢侈品。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平原区平均地下水位11.87米,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57米。一些地方出现机井出水量减少甚至不出水的情况。
应对旱灾的行动已经在驻马店和其他受灾严重的地区展开。政府打开了水库闸门,全省9.49亿立方米的水,沿着干渠流向农田。同时,周口、驻马店两市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打应急井1.29万眼。去年整治连通的11.76万公里沟渠,此刻派上了用场,水泵架在河边,抽水补进沟渠网络。
高竹园村村支书高永喜忙得不着家。除了那六口老井,八年前打下的一百多眼机井是村里6000亩地的希望,他组织村干部逐一排查,“机井绝对不能出问题。”目前,全村95%的玉米地已灌溉3遍,剩余5%灌溉2遍以上。
7月底,村里还收到一笔5000元的抗旱资金,主要用于维修机井、水泵和租赁维修设备。为了解决水井排队问题,高永喜在村里宣传,鼓励村民在偏远、井网覆盖不足的区域自打机井,并承诺给予补贴。“但是打一口井要近一万块钱。”对村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转机出现在8月5日。当地下了一个多小时的雨,多少缓解了旱情,“可以管个两三天。”王华说。据河南气象部门的消息,8月6日至7日,河南省大部将迎来阵雨、雷阵雨,雨量分布不均,黄河以南局部地区或出现大雨或暴雨。
不过,气象部门也提醒,需警惕局部地区因短时强降水引发的城市内涝、道路积水、中小河流洪水及山洪地质灾害,防范旱涝形势的急速转换。预计整个8月,河南全省降水将呈现“北多南少”的格局,南部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
在这场与干旱的斗争中,农民们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土地上,期待着旱情能够得到缓解,期待着丰收的季节能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