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稳定与荣耀,已成为当代青年心中的共同向往。然而,随着国内公务员考试的门槛步步攀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拓宽视野,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寻求新的职业路径。
“上岸”的风潮,不再囿于国界之内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激增至341.6万,相较十年前的141万,涨幅惊人。这不过是公务员考试热潮的一个小小缩影。放眼各省,省考与事业单位的报名人数亦逼近30万,综合来看,今年参与公务员考试的人数已突破千万大关。
从十多年前“北漂南下”的风潮,到如今“归巢考公”成为应届毕业生毕业后首选,年轻人对“上岸”的渴望可见一斑。然而,上岸之路并非坦途,近年来报名人数的激增使得难度大幅提升。一些地方的岗位十年前或许只需大专学历,而今却要求至少研究生学历,但报录比依然高达1:1000。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意想不到的转变发生了:这股考公的热潮,如同脱缰的野马,跨越国界,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将目光投向了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公务员体系。
近五年来,中国学生申请海外公务员岗位的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2024年,加拿大就有超过500名中国留学生申请公务员职位,同比增长30%。在日本,2023年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外国籍人士中,83人为中国人。在新加坡,尽管竞争激烈,仍有10名中国留学生成功脱颖而出。
“海外上岸”的浪潮,还得益于部分国家政策的放宽。日本部分地区取消了公务员考试的国籍限制;奥地利小镇哈尔施塔特,因旅游发展需求,敞开大门,欢迎中文人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则通过管培生项目,吸引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应届毕业生。
500多年前,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历经两个月的艰苦航行,终于登上了新大陆,书写了载入史册的“上岸”传奇。如今,无数海外留学生,凭借自身学识,在异国他乡完成考公,实现了“海外上岸”。
尽管国外公务员的稳定性不及国内,但这却成为了他们身份的另一种策略。
例如,在美国,公务员职位中约10%为终身制,90%为合同制,合同制公务员可能因项目结束、预算削减等非个人原因被解雇;在日本,2000年后推行“地方公务员灵活雇佣制度”,允许地方以短期合同雇佣公务员,合同到期后可不再续签;在欧洲,多个国家在2008年后打破了“终身任职”的传统。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广袤土地上,除了“绩效合同制”的严格规范,更隐藏着“跨部门竞聘”的神秘法则,互联网企业中末位淘汰的残酷现实更是司空见惯。然而,对于远渡重洋的留学生群体而言,海外公务员的职位依旧熠熠生辉,尤其是与“身份维系”紧密相连的那份荣耀。
以澳大利亚为例,当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取得硕士学位的荣耀后,他们便可通过公职之路获得稳定的签证,甚至有望踏入永久居民的行列;而在奥地利,凭借“红白红卡+”的加持,他们也能在当地开辟职业的新天地。对于心向海外的学子们来说,公务员职位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项,更是一张通往身份认同的通行证。
从身份认同的策略视角来看,海外考公不过是一段过渡之旅。一旦成功,选择的天平和压力都会随之减轻。
而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铁饭碗”的传说已成为时代的象征。即便海外公务员的“铁饭碗”不如国内那般牢不可破,但在认知层面,它依旧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家长们更是将孩子的职业成就挂在嘴边,宣称“在省内私企工作”与“在发达国家成功考公”,后者无疑更具面子。
尽管如此,尽管留学中介们宣称海外考公的前景一片光明,但这一趋势尚未成为留学归国的主流。
原因与我国公务员考试的“被迫趋势”如出一辙,海外考公同样是一种“被迫选择”。若我国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依旧蒸蒸日上,留学生大多会选择回国,利用“海归”的身份红利;若国内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不那么激烈,寻求稳定的留学生也更可能选择回国“上岸”;若海外能轻松获得高薪工作并获得身份,他们便无需另辟蹊径。
以2024年为例,留学生归国就业倾向的企业类型分析——以日本JET项目为例。JET项目中的职位虽隶属于公共服务系统,但其本质却是“文化交流型”的短期合同工,每年续签一次,服务期限为5年,无法提供长期的职业保障。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海外归国类型中也普遍存在,如在德国,归国者往往也仅获得4年的合同工职位,一旦合同期满,续签的可能性极低。
相较于在海外企业中就业,归国留学生在处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身份标签等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归国后,他们不仅要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还需主动学习地方方言、参与社区活动,努力消除身份的隔阂,生活之不易可见一斑。
因此,一些通过海外归国实现“身份策略”的留学生表示,从长远来看,回国发展或许更为明智。
当然,这一波“海外考公”的热潮对我国年轻人的启示有限,因为仅仅出国留学就已经限制了他们的选择范围。尽管海外归国的潮流尚未席卷大地,成为众人争相效仿的风尚,然而,这股“归国潮”所选择的独特航道,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我国的高学历优势正如破晓的曙光,渐次照亮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未来,在众多国际舞台上,因这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