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令人惊讶的是,结婚登记的人数呈现了上升态势。

图片[1]-近年来,令人惊讶的是,结婚登记的人数呈现了上升态势。-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2]-近年来,令人惊讶的是,结婚登记的人数呈现了上升态势。-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3]-近年来,令人惊讶的是,结婚登记的人数呈现了上升态势。-阿旺资源分享网婚姻,这座人生重要的里程碑,不仅承载着个人的幸福愿景,更关乎国家的人口基石。近日,民政部披露了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353.9万对新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而结束婚姻的133.1万对,同比激增10.9万对和5.7万对。这组数字,犹如一记警钟,在历史最低结婚登记数创下自1980年以来的新低后,竟意外迎来了回暖的曙光。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仅610.6万对,创下近四十年的新低。然而,在历史低谷之后,结婚人数的回升似乎预示着某种趋势的转变。这一变化,究竟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它能否助力出生人口的回升?

**为何结婚人数会突然增加?**

今年第一季度,结婚人数仍在持续下滑,延续了此前的颓势。然而,当春风拂过二月,第二季度,结婚人数却如同脱缰的野马,狂飙突进,激增26.9万对,不仅抵消了第一季度的下降,更是使得上半年总计增加了10.9万对。

为何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反转?这背后,既有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也有政策春风的助力。

“双春年”的到来,仿佛给婚姻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民间流传着“无春不结婚”、“双春结二婚”的说法,影响着人们的婚姻选择。即便不迷信,这种说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部分人的婚姻决策。

然而,仅仅归因于文化习俗,似乎难以解释为何第二季度结婚人数会突然激增。相较之下,政策的推动力更为显著。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取消了户口本的要求,推出了“全国通办婚姻登记”的政策。取消9元结婚登记费,更是被视为推动婚姻登记便捷化的里程碑。从此,结婚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政策层面的障碍不复存在。

全国通办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地域和户籍的限制,新人无需再回到原籍地,只需一张身份证,即可在任一地点完成婚姻登记。以往因家庭反对或彩礼问题而受阻的情况,已不复存在。甚至,音乐节也成为了婚姻登记的新场所。一些地方的民政部门在音乐节现场设立服务点,为新人提供现场婚姻登记服务。

这一系列变革,无疑为婚姻登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也为婚姻人数的回升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结婚人数的回升,能否真正推动出生人口的回升,仍需时间的检验。不得不提,新政策的落地时机,恰似精心编排的序曲,5月10日的颁布,恰逢520这一浪漫婚庆高峰的序章,其推动之力,犹如春雷乍响,迅速在婚恋之海掀起了波澜。

在广州等人口流动活跃的大都市,这一趋势尤为显著。今年第二季度的广州,结婚对数同比激增7471对,增速高达39.9%,其中,跨省市的登记新人占据了绝大多数。

结婚,被视为孕育生命的序曲,故而结婚人数,历来是预测未来出生人口的晴雨表。鼓励结婚,即是鼓励生育,去年的婚姻热度,直接关乎今年的生育格局。

然而,政策所赋予的,不过是轻轻一推,似生育初期补偿效应的短暂释放。其能否持续,能否真正扭转婚育意愿的下滑趋势,仍需诸多努力。

谈及离婚人数的攀升,今年上半年,不仅婚姻之花绽放,离婚之潮亦悄然涌动,离婚人数的增幅(4.5%)甚至超越了结婚人数的增幅(3.2%)。

值得关注的是,此处的结婚人数囊括了初婚、再婚乃至三婚,而离婚数据仅限于登记离婚,未涵盖诉讼离婚。官方发布的2024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结婚登记数达610.6万对,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51.3万对,据此推算,真实的离结比高达57.5%。

据统计,351万对夫妻选择了结束婚姻,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的有262.2万对,法院判决和调解的有89.1万对。

回首往昔,全国离婚人数曾一度锐减,离结比亦创下历史新低。然而,近两年,这一趋势开始逆转,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

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离婚冷静期政策的效力渐显疲态。

尽管结婚门槛低至尘埃,离婚却如山岳般难以逾越。自2021年起实施的30天离婚冷静期,即便双方已达成离婚共识,也必须静待30日的冷静期。

这一政策的影响,导致2021年和2022年离婚人数大幅减少,从最高峰的470万对降至284万对,回归至十多年前的水平。

然而,任何政策都有其双刃剑的一面。离婚冷静期虽减少了“冲动离婚”,但对于因感情破裂或家庭暴力而离婚的情况,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这一点,从数据中可见一斑。近年来,协议离婚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诉讼离婚的比例却从24%上升至28%。

正如人们不会因结婚容易而轻易踏入婚姻殿堂,同样,也不会因离婚困难而选择退缩。

相较政策,婚育环境的变化,显得更为关键。

婚姻面前,难题重重,高昂的婚姻成本、单身社会的盛行、低欲望社会的蔓延,无不成为阻碍。

类似地,离婚率的上升,既反映了从集体社会到个体社会的结构变迁,也映射了“凑合过”、“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等传统观念的瓦解,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冲击。

实际上,相较于离婚率的回升,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结婚率的持续走低——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变迁与人生抉择?若是对婚姻的承诺尚且犹疑不决,那么离婚的念头自然更是遥不可及,更遑论孕育新生命。

如今,“催婚”与“催生”已然演变为国家级的战略部署。婚姻与生育,它们不仅是家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更与国家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关乎个人的幸福,影响着人口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的稳固,以及消费活力的激发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因此,从国家到地方,婚育问题都被视为“重中之重”,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更是被视为国家战略中的“关键工程”。近期,国家育儿补贴政策的实施方案正式亮相,规定一孩、二孩、三孩家庭每年可领取高达3600元的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岁。

正如《国家级“催生”》一文所深刻剖析,这堪称一项史无前例的举措,也是国家首次对广大民众实施大规模的经济扶持。

尽管补贴数额引发了些许争议,但它无疑标志着从放宽生育限制到全面激发生育潜力的重大转变。

实际上,推动婚育繁荣并非单一政策的实施,而是一系列经济、服务、时间、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支持措施。

在婚育休假方面,全国已有28个省份明确将婚假延长至最高30天,产假普遍延长至158天以上,配偶陪产假约为15天,父母育儿假则从5天到20天不等。

在教育领域,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了推进学前免费教育制度的计划,预示着12年免费教育体系的建立,高中教育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被纳入其中。

在政策制定层面,除了推行无门槛婚姻登记外,许多地区开始放宽对未婚生育的限制,生育登记不再受婚姻状况的束缚,新生儿落户也不再以结婚证为必要条件。

在财政补贴方面,无论是之前推行的子女教育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还是这次的育儿现金补贴,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政策共识:对有孩子的家庭实施全民补贴。

然而,任何政策的实施都不会一蹴而就。寄希望于通过一两个政策就能迅速改变婚育状况的想法,无疑是过于天真。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

推动婚育繁荣,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其目标并非彻底逆转现状,而是提供支持和缓冲,通过时间的积累,逐步创造有利条件。

文章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 https://www.toutiao.com/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