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或许正迈向其“ChatGPT时刻”,据宇树科技的王兴兴所述,“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内,我们将见证一场彻底的变革。”
2025年8月2日至3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举办的2025CCF中国开源大会(CCF ChinaOSC)。本次大会以“蓄势引领、众行致远”为宗旨,由上海交通大学与CCF开源发展技术委员会共同承办,并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以及CCF开源发展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借助上海在国际化创新生态和科技产业集聚方面的优势,大会集中探讨了开源操作系统、开源芯片、开源大模型、开源具身智能等关键领域。大会邀请了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一线专家及开源领域的领军人物,就开源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大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发表了特邀演讲。
近期,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迅猛,这主要得益于早先在四足机器人等领域的全球开源生态共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这一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资源。王兴兴表示,近年来,国内外众多顶尖院校师生利用宇树科技的机器人进行算法开发,发表优秀论文,并积极开源,极大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这是宇树科技对行业的重要贡献之一。实际上,AI产业和机器人产业并非由个别公司或高校独立完成,而是依赖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王兴兴回忆,2009年读大学时就开始尝试制作小型人形机器人,但当时认为商业化条件不足。然而,到了2023年,全球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AI技术如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等也取得了快速发展。2022年10月,特斯拉AI Day上马斯克团队展示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有客户向他订购人形机器人。王兴兴认为,既然有人愿意购买,那么商业化就值得尝试。2023年,他开始重新布局人形机器人。
王兴兴观察到,2025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异常火爆。今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的整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平均业绩增长可能超过50%,整体业绩表现良好。社会大众对机器人的热情推动了产业需求,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王兴兴介绍,宇树科技今年发布了第三款人形机器人R1,客户可自由定制外观等,标准版售价3.99万元起。他认为,价格更优惠,规模更大,就像早期电脑产业一样,需要整个生态共同创作开发。王兴兴透露,一些开发者通过开发应用于机器人的软件已开始盈利,他认为机器人的生态软件已逐步建立。未来,许多开发者可在宇树科技机器人平台上开发软件,并将其销售给其他客户,从而促进生态流转。在公众印象中,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可能因2025年春晚上的舞蹈表演而为人所熟知。然而,这些机器人的能力远不止于此,它们甚至能够参与拳击比赛,这考验了它们的全身运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单独采集十几到二十个动作的数据,并将这些动作流畅地连接起来,同时确保每个动作都能抵御干扰,这对算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王兴兴表示:“理论上,只要动力系统允许,我们能让机器人学习任何动作。但实际上,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他们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机器人任意动作的生成,这不仅仅是简单地采集数据并训练动作,而是实现实时学习和生成任何动作。王兴兴认为:“我相信,一旦机器人能够任意生成任何动作,它们就能真正地投入工作。”这里的“工作”可以是指,将机器人带到陌生的会场,给它倒水的指令,它就能完成这个任务。王兴兴用图像和视频生成模型,或者语言生成模型来类比这一过程,指出首先需要实现生成各种内容的能力,然后才能让机器人真正地工作。
在王兴兴看来,使机器人能够任意生成动作并真正投入工作,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当前智能体机器人发展需要突破的“临界点”之一。虽然硬件方面还需要完善细节、降低成本、增加寿命和可靠性,但决定性因素还是机器人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不足”。他指出,虽然大家已经发现了这个方向并正在努力,但还没有突破让机器人真正能工作的“临界点”。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突破,王兴兴认为,这将是机器人领域的“ChatGPT时刻”。他预计,行业距离这个“时刻”快则一两年,慢则三五年,而十年之内,机器人领域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