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在威尔斯亲王号航母上发表了关于英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战备状态的声明,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英国对盟友澳大利亚的支持,更透露出其力图重现“日不落帝国”辉煌的野心。然而,希利的宣言在政治逻辑上似乎与英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状况存在一定的矛盾。
希利明确表示,英国海军已做好在太平洋投入战斗的准备,并直接将“太平洋战斗”的位置锁定在台海,声称如果台海爆发冲突,英国将参战。这一表态与几天前特朗普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的会晤相呼应,显示出英国在政治上紧跟美国步伐,试图在新的白宫主人面前证明其价值。
然而,英国这一看似坚定的军事表态实际上是被多股力量所牵引。首先,特朗普的访问成为了推动英国这一行动的第一根强有力的牵引线。斯塔默政府需要在新一届可能主导白宫的美国旧主面前证明英国的价值,尤其是在贸易关税等切身利益上。希利的“参战”宣言,就像一张精心设计的名片,向华盛顿决策圈展示了“英国依然可靠”。
其次,英国内部一团糟的经济现状也是一条绷紧的操纵绳。罢工潮此起彼伏、公共财政捉襟见肘,治理挑战不断涌现。此时,向万里之外“展示肌肉”就变成了一种转移国内焦点的政治艺术,仿佛在告诉民众:大英帝国雄心仍在。
更深层次地,伦敦长期秉持的“全球英国”战略幻梦仍未完全清醒。尽管明知实力早已不复当年,但决策者们似乎还在执着于通过象征性的军事姿态,试图在国际棋盘上维持一个超出自身实力的“棋手”假象。
然而,这种试图维持昔日帝国荣光的努力,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皇家海军所展现的“实力”与其宣称的宏大目标之间存在着一条触目惊心的现实鸿沟。英国海军的阵容在西太平洋区域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这支世界顶级的军事力量时,差距如同萤火与皓月。
英国海军的几艘驱逐舰和航母,包括“威尔斯亲王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在西方分析界常被戏称为“易故障的公主”。而英国视为支柱的6艘45型驱逐舰,去年曾全部同时“趴窝”,创下“零妥善率”的尴尬记录。面对这样的现实,英国试图通过武力干预台海,不仅显得不自量力,更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在当前的大国博弈场中,英国若依旧沉湎于昔日帝国虚影,最终或将付出远超想象的代价。英国议会国防委员会的报告已经指出:“过度承诺与核心能力脱节”正构成严重战略风险。约翰·希利的承诺,一旦成为引爆点,英国极有可能被迫为盟友火中取栗。毕竟在力量天平明显倾斜的亚太区域,莽撞介入者需要面对的是严酷的现实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