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奔驰在中国众多地区的4S店突然宣布停业,引发了车主群体的极大关注与忧虑。从首都北京到经济发达的上海、杭州以及长兴,多个城市的奔驰4S店接连关闭,影响到的经销商数量众多。有消息透露,奔驰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关闭超过一百家的门店。这股“关店潮”不仅让车主在售后服务上面临困难,同时也揭示了传统汽车销售体系内部深层次的矛盾。
不完全统计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有超过80家奔驰4S店停止授权,涉及北京、上海、杭州等23个城市。许多车主在未得到通知的情况下前往门店,却遭遇了人去店空的场景,空旷的展厅和冷清的氛围令人感叹。例如,上海松江的宝利德奔驰4S店在3月20日突然关闭,店内空无一人,车主张先生表示,他还有10次保养未使用,而门店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停业。类似事件在杭州、长兴等地也屡见不鲜,宝利德集团旗下的多家奔驰4S店集中关闭,导致数百车主的权益受到损害。
这股“关店潮”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对传统燃油车品牌造成了重大冲击,奔驰今年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降了7.3%,电动车销量更是大幅下跌23.1%。另一方面,奔驰之前过度扩张经销商网络,导致单店日均销量从2013年的6辆锐减至2025年的2.4辆,部分经销商甚至陷入亏损。此外,品牌战略的调整、政策监管的加强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也加剧了4S店的经营困境。
对于车主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售后服务的中断。许多车主在熟悉的4S店进行维修保养,但现在却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境地。例如,重庆星顺奔驰4S店在7月11日突然终止授权,留下数百名车主陷入“保养无门”的困境。这些车主购买的“终身保养”套餐因为合同条款中“仅限本店使用”的约束,在门店关闭后无法实现。类似的情况在上海、杭州等地也时有发生,车主们不仅无法享受到原厂保养服务,还可能面临额外费用或跨省维修的麻烦。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车主们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他们通过奔驰官方客服、12315投诉平台以及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经销商或品牌方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一些车主选择转向第三方维修店,如华胜、宝信等,虽然这些店的配件价格较低,但服务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此外,也有车主加入了维权群,共同商讨应对策略,试图通过集体行动争取更多的权益。尽管奔驰官方在回应中并未全然承认责任,反而将部分责任归咎于经销商。比如,在宝利德集团旗下的多家4S店关闭之际,奔驰客服提出,若服务由经销商自行销售,客户应与经销商进行协商。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激起了车主的极大不满,他们觉得品牌方在经销商遇到问题时并未履行其应有的监管职责。
从长远角度审视,此轮“关店潮”不仅是一场商业调整,更是对传统4S店模式的挑战。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传统燃油车品牌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优化售后服务体系,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消费者在购车时也应更加谨慎,挑选信誉佳、资金实力强的经销商,并仔细审查合同条款,以防陷入预付服务无法实现的困境。
总的来说,奔驰4S店集体关闭事件不仅揭示了经销商与厂商之间的利益纷争,也提醒消费者在购车及售后服务上需保持警觉。唯有借助法律途径和多方协作,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汽车行业向更健康、更透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