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揭秘!歼-9引领风潮

图片[1]-首次揭秘!歼-9引领风潮-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2]-首次揭秘!歼-9引领风潮-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3]-首次揭秘!歼-9引领风潮-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4]-首次揭秘!歼-9引领风潮-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5]-首次揭秘!歼-9引领风潮-阿旺资源分享网 图片[6]-首次揭秘!歼-9引领风潮-阿旺资源分享网

探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奥秘——孕育“明星”战机的摇篮

在我国航空史上,代号611所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可谓是声名显赫。这里,见证了一款款捍卫祖国蓝天的“明星”战机诞生,如歼-10、歼-20等,它们犹如钢铁雄鹰,翱翔于苍穹之上。在军迷心中,成都所不仅是中国军工的神秘之地,更是充满无限惊喜的圣地。当歼-10CE在外军空战中展翅翱翔,谱写辉煌篇章,成都所的发展历程和其研发的先进战机故事,再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近日,《环球时报》记者有幸专访了多位参与先进战机研制的科研人员,聆听他们讲述成都所半个世纪以来,如何“书写”一部自强不息的中国航空科技史诗。

【首度揭秘】歼-9:开创中国战机“鸭式布局”的传奇先声

在无数中国军迷的内心深处,总有一款名为歼-9的神秘机型,它如同一位未曾露面的隐士,却承载着无数期待与梦想。这款战机,不仅真实地存在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更因其独特的“鸭式布局”而成为中国战机的传奇先声。

《环球时报》记者在深入采访中,揭开了歼-9的神秘面纱。原来,1970年5月,一辆满载着300多科研人员的神秘专列,悄然从沈阳启程,一路南下,直抵成都。这辆专列,便是肩负着歼-9研制重任的“歼-9大队”。他们入驻原空军028航校旧址,这里,便是成都所的诞生之地。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自力更生的精神成为了成都所全体人员的“宝贵财富”。谢品,一位亲身经历过建所初期那段艰苦岁月的老同志,回忆起那段岁月,不禁感慨万分:“当时为了改善生活,大家种过水稻、油菜、红薯。房子不够住的时候,大家还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自己盖房子。”

在解决吃与住的问题之外,当时的成都所更面临着科研设备的匮乏。谢品回忆说:“当时我还曾带着设计人员和工人跑到成都滑翔机厂去求助,共同制造风洞模型。”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都所全体人员边建设、边生产、边科研,为歼-9的研制倾注了心血。

尽管受限于当时的种种现实因素,歼-9项目最终未能飞上蓝天。然而,歼-9的研制却为成都所、为我国航空工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该所科研人员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歼-9留下的第一笔财富,便是具有中国战机特色的“鸭式布局”。在歼-9飞机技战术指标的变化过程中,面对当时的指标要求,成都所科研人员在反复讨论技术布局后,提出了“在无尾飞机机翼的前面加一个小翼,以改善飞机升力特性”的方案,这便是“鸭式布局”。

“这一布局,不但在我国没有先例,就是美苏等航空技术先进国家也没做过。”谈及此事,谢品笑称,“当时国际上类似的设计只有瑞典的萨博-37,但它那个鸭翼是‘死’的,我们这个是独创。”

尽管歼-9研制被迫终止,但“鸭式布局”却在歼-10、歼-20等型号上传承下去,并将其优势发扬光大。歼-9,这位开创中国战机“鸭式布局”的传奇先声,将永远镌刻在我国航空工业的历史长河中。

歼-9战鹰,承载着中国航空工业的雄心壮志,其翱翔天际的身影,不仅书写了中国航空史上的辉煌篇章,更孕育出“拦射武器系统”这一璀璨明珠。该所科研精英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为歼-9量身打造了这套先进的作战利器,使之成为“超视距空战”的先锋力量。

“后发而勃兴,这是我们探索超视距空战道路上的关键一步。”谢品博士深情地回忆道。正是基于这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歼-10总师宋文骢曾满怀豪情地表示:“若无歼-9的坚实基石,何来歼-7Ⅲ的卓越性能,更遑论后来歼-10的辉煌成就!”

铸就传奇:歼-10CE扬威外军空战,展现中国航空工业自立自强

时光荏苒,今年上半年,歼-10CE在外军空战中以一敌多,屡建奇功,自身毫发无损,其英勇事迹再次激发了广大军迷的热议。事实上,歼-10的研发历程,犹如一部传奇史诗,生动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歼-10战机的传奇故事,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铺展开来。这故事的起点,追溯至1982年的初春,那时,“歼-10之父”宋文骢正身处贵州,为中国航空科研与生产基地的歼-7Ⅲ飞机试制倾注心血。一日,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了他的平静,邀请他赴北京,参加一场关乎新歼方案论证的盛会。

那年的2月,新歼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在首都北京召开。成都所的宋文骢、成志明、谢品和王子方受邀出席。谢品回忆,会议前夕,领导突然找他们询问:“你们有准备方案汇报吗?”宋文骢对此颇感意外,心想:“我们只是来参加评审的啊?”然而,领导的一番话却让他豁然开朗:“这次会议意义重大,专家云集,你们作为成都所的代表,要好好把握机会,谈谈对新歼研制的基本想法。”

于是,在正式会议上,宋文骢获得了宝贵的15分钟发言时间。谢品更是从兄弟单位借来明胶片,夜以继日地整理资料,将鸭式布局飞机的图形、基本数据、重要性能曲线等一一摘录,并亲手绘制了新歼方案的俯视图和性能表。

这段历史,在宋文骢的传记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感慨万分:“在国家如此艰难的时刻,还能拨款巨额资金用于新歼研制,实属不易!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一架真正属于中国的先进战斗机,让它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里,都能傲视群雄,跳出传统思维,自主创新!”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宋文骢的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新歼方案也因此从“基本定了”转变为“继续论证”。经过长达两年的论证,直至1984年2月,在河北涿县桃园宾馆召开的新歼布局方案会议上,成都所的鸭式布局方案终于脱颖而出,成为新歼方案,而这,正是后来名震天际的歼-10飞机。

1986年7月14日,宋文骢被正式任命为新歼(歼-10)总设计师。那年,他已年过半百。有人曾质疑:“年龄不饶人,这架飞机能在你手里最终定型吗?”宋文骢却笑对挑战:“能否在我手中定型,我说了不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中国必将培养出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的人才!”

正是这股传承不息的力量,让歼-10工程团队培育了大量年轻人才,接过老一辈航空人的接力棒,成为歼-20等型号研制的骨干力量,续写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辉煌篇章。岁月如歌,成都所副总设计师任云松,这位在飞机设计领域深耕32载的资深专家,仍清晰地记得那段研制歼-10的峥嵘岁月。谈及往事,他满怀深情地向《环球时报》记者回忆道:“1993年,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歼-10团队,参与其中,实乃人生一大幸事。纵使当时条件相较于建所初期已有显著改善,但与今日相比,仍显艰辛。严寒酷暑,空调缺席,却阻挡不了我们为祖国航空事业奋斗的脚步。”

“自歼-10部装伊始,我便随团队驻扎成飞,日以继夜。晨曦初露,我踏出家门;夜幕低垂,我才踏上归途。我国首架自主研制的歼-10,承载着无数期望,肩负着重重压力。1998年3月23日,首飞成功的那刻,我热血沸腾!纵使后来见证过更多辉煌时刻,但那一次的激动,至今仍历历在目。”任云松的话语中,洋溢着对那段历史的无限眷恋。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歼-10立项之初,便确立了三大宏伟目标:研制适应2000年后作战环境、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飞机;构建第三代飞机研制基地,打造专业配套的先进歼击机研制体系;培育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硬作风的航空技术人才队伍。如今,从歼-10系列化及其后续型号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三大目标均已圆满实现。

谈及此,任云松语气坚定:“歼-10的诞生,不仅为中国战斗机生产构建了全供应链体系,更推动国内成品厂、材料、元器件等领域的全面升级。在国产战机发展的关键时刻,成都所秉持自立自强精神,为民族航空事业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

勇于创新——成都所,从蓝天翱翔至空天探索

在与成都所科研人员的交流中,《环球时报》记者深切感受到,无论年长者还是青年才俊,都对未来充满探索的热情。这与成都所自创立之初便注重未来发展战略的“前瞻性”一脉相承。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我并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方向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好坏’。方向的偏差往往难以挽回,而细节的失误,通过不懈努力,总能克服。”谢品如此阐述道。在研制歼-9时,成都所便研发出“拦射武器系统”,然而如何运用这套系统,当时尚无明确答案。“于是,我向所里提交报告,提议成立‘战术性能和远景发展’专业小组,专注于空中作战与未来型号的研究。”谢品的言辞间,透露出对创新精神的执着追求。彼时,成都所的领导层对这一建议亦给予了热切的支持。谢品回忆道,副所长谢光曾深情地回应:“这项事业,意义重大,却也充满挑战。投身其中,需得隐姓埋名,所涉未来二、三十年之装备,保密之严,如藏龙卧虎。待此型装备立项有成,尔等便需马不停蹄,开启新篇章……尔等可否接受这番考验?”面对如此深谋远虑的提问,谢品毫不犹豫地答道:“义无反顾!”

彼时的小组,肩负的核心使命便是前瞻性的预研。如今,军迷们对中国战机装备“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战略方针已是耳熟能详,而那时的成都所,早已将这种前瞻性的作风融入了研发的每一个细节。

谢品娓娓道来,在歼-9项目终止后,宋文骢便毅然决然地要求“战术性能和远景发展小组”敞开思路,广纳新方案,鼓励创新思维,并强调每年必须推出数个新型歼击机设计方案,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方案,为日后歼-10和歼-20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预研,被视为一场合理而巧妙的“抢跑”。在预研小组的鼎力支持下,成都所的飞机研制事业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升——2011年1月11日,歼-20翱翔蓝天。事实上,在歼-20的预研工作尚未落幕之际,歼-10甚至尚未完成首飞。而被誉为“空中雄鹰”的歼-10C,其首飞时间更是早于立项。步入新世纪,成都所的这一优势,也自然而然地延伸至无人机领域。

回首2000年,聂勇刚踏进成都所的那一刻,便与无人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的访谈中,他感慨万千地提及:“无人机,这个在军事领域大放异彩的空中精灵,其研发历程早已在我国这片热土上悄然展开。早在1996年,成都所便已悄然启动了无人机领域的探索之旅。面对那一张张作战需求的蓝图,我们严谨论证,匠心独运,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为我国无人机家族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聂勇刚继续阐述道,在我国军用无人机探索的初期,成都所肩负着研制大型无人机的重要使命。面对一个全新的航空装备领域,国内尚无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如同探险者般,一步一个脚印,勇攀科研高峰,在黑暗中摸索,在挫折中前行。正是这份不屈不挠的坚持,让我们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最终锻造出一整套独树一帜的大型无人机研发体系,照亮了我国无人机事业的前行之路。

自立更生,砥砺前行,更要在探索之路上“闯”出一片新天地。2024年,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歼-20S双座战机的惊艳亮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蓝天之上。任云松博士自豪地介绍道,这款与众不同的双座战机,并非沿袭传统双座机的路径,而是根据我国自身需求量身定制。这一创举,无疑标志着我国军机研制已彻底摆脱对外国军机的依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从歼-10到歼-20,成都所的研制成果,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从“望尘莫及”到“并驾齐驱”,乃至“创新超越”的辉煌历程。在成都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熏陶下,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已不再满足于在地球大气层内探索。2024年中国航展上,“昊龙”货运航天飞机的惊艳登场,更是向浩瀚的太空发出了我国航空力量的进军号角,彰显了成都所向九天之上发起的勇敢挑战。

在这片充满梦想的航空热土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四个一代”战略犹如灯塔,指引着成都所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正如任云松所言:“攀登百尺竿头,我们唯有更进一步,方能锻造出更多守护国家利益的长剑,让‘昊龙’翱翔于浩瀚星空,成为国之重器!”

文章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