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佛山市禅城区,为了有效预防蚊虫滋生,防控基孔肯雅热疫情,当地政府部门在公园水域投放了数千条名为“灭蚊鱼”的鱼类

近日,在广东佛山市禅城区,为了有效预防蚊虫滋生,防控基孔肯雅热疫情,当地政府部门在公园水域投放了数千条名为“灭蚊鱼”的鱼类。然而,这种“灭蚊鱼”并非大家所误传的“食蚊鱼”。为了澄清这一误会,记者专门采访了当地相关部门,以期让市民正确了解“灭蚊鱼”的真实面貌。

据了解,“灭蚊鱼”学名为“草鱼”,是一种我国传统的养殖鱼类。这种鱼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人们喜爱。而“食蚊鱼”则是指一种名为“金鱼”的鱼类,因其食性广泛,包括蚊虫在内,而得名。虽然名字相似,但实际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物种。

此次禅城区投放的“灭蚊鱼”是为了利用其捕食蚊虫的特性,减少蚊虫数量,从而降低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传播风险。据相关部门介绍,草鱼在自然环境中会捕食蚊子的幼虫,对控制蚊虫数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投放“灭蚊鱼”是一种安全、环保的防控措施。

针对市民对“灭蚊鱼”是否为入侵物种的担忧,相关部门表示,草鱼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养殖历史,是一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泛的鱼类。在投放过程中,相关部门会严格筛选鱼种,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禅城区投放的“灭蚊鱼”并非入侵物种“食蚊鱼”,而是草鱼。市民无需对此担忧,可以放心享用这种美味的鱼类。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科学防控蚊虫滋生,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一位市民共同的责任。

图片[1]-在广东佛山市禅城区,为了有效预防蚊虫滋生,防控基孔肯雅热疫情,当地政府部门在公园水域投放了数千条名为“灭蚊鱼”的鱼类-阿旺资源分享网

 

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张华斌说,7月23日、24日,该局工作人员在禅城区的亚洲艺术公园人工湖部分水域累计投放4200尾鱼苗,其中鲢鱼4000尾、拉利毛足鲈200尾。另外,24日当天还在佛山中山公园的人工湖投放了1000尾土鲮鱼的鱼苗。

记者28日在亚洲艺术公园现场看到,投放鱼苗的水域为一片荷塘,水域相对封闭。当时拍摄的照片显示,园林工人用水瓢将鱼苗从充了水的塑料袋中舀出来,泼洒入近岸的池水。

“养鱼防蚊”是一种蚊虫生物防治方式,鱼类中不乏食蚊“能手”。资料显示,全世界可以吞食蚊子幼虫的鱼类不下100种。张华斌告诉记者,此次是当地第一次尝试这种防蚊方式,旨在降低蚊虫孳生密度,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他说:“人工湖相对封闭,水体流动性不强,鱼苗以蚊卵和蚊子幼虫为食,有助于消灭水体中的蚊卵和蚊子幼虫。”

“不过需要注意,有一种鱼叫‘食蚊鱼’,跟我们投放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坚决不能投放在水体中。”张华斌说。

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资料显示,“食蚊鱼”是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的一种小型鱼类,可以捕食蚊子幼虫,控制蚊子的数量和疟疾的传播,但性情凶猛、繁殖力强,造成与其侵入水域生态位相似的鱼类濒临灭绝,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带来极大威胁,已成为全球危害最为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

**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张华斌透露**,为了改善禅城区的生态环境,7月23日和24日,该局工作人员在亚洲艺术公园的人工湖进行了鱼苗投放活动。他们精心挑选了4200尾鱼苗,其中包括4000尾鲢鱼和200尾拉利毛足鲈,这些鱼苗将在人工湖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同一天,在佛山中山公园的人工湖中,他们也投放了1000尾土鲮鱼的鱼苗,以丰富水域的生物多样性。

记者在28日来到亚洲艺术公园现场,目睹了这一生态恢复的生动场景。当时,一片荷塘成为鱼苗投放的地点,水域的封闭性为鱼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照片中,园林工人小心翼翼地用水瓢从装满水的塑料袋中舀出鱼苗,然后轻轻地将它们泼洒入近岸的池水中,让鱼苗得以在新的环境中安家。

“养鱼防蚊”这一创新举措,旨在利用鱼类的食蚊特性,降低蚊虫的孳生密度,从而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据悉,全球有超过100种鱼类能够吞食蚊子幼虫,为蚊虫生物防治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张华斌表示,这是禅城区首次尝试这种防蚊方式,希望通过此举,从源头上减少蚊虫的滋生,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鱼类都适合用于“养鱼防蚊”。张华斌特别强调,有一种名为“食蚊鱼”的鱼类,因其性情凶猛、繁殖力强,可能会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绝对不能投放于水体中。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资料,食蚊鱼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虽然能够捕食蚊子幼虫,控制蚊子的数量和疟疾的传播,但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极强,已被列为全球危害最为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

文章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