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着牛油,抓着牛筋,拿着牛肉。”当夕阳尚未完全西下,六点钟的钟声敲响,岳阳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定三毛烧烤”店内已是人声嘈杂,两层的大厅里座无虚席。来到此地的众多食客,无一例外都会点上一份包含当地烧烤精髓的“灵魂三宝”:牛油、牛筋与牛肉。
在岳阳,”一手”指的是10串烧烤的量词。摄影:陈淑莲。
1988年,定三毛烧烤的创始人定光雄从湖北迁至湖南岳阳,在庙前街开设了自己的流动烧烤摊。据定光雄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当时他的摊子甚至不能称之为摊子,仅是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小炉子,可以随时随地烤制食物。
随着食客数量的不断增加,1999年,定光雄在炮台山街区开设了这家总店,当时该街仅此一家烧烤店。如今,从这家店出来,整条街灯火辉煌,招牌林立,已经成为岳阳知名的“烧烤一条街”。
近期,为促进岳阳烧烤产业的发展,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正式签约,携手打造全国首个专注于烧烤产业的产教融合平台——“岳阳烧烤研究院”和“烧烤产业学院”。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岳阳烧烤的关注。
据悉,为支持上述人才培养计划,岳阳市商务局、岳阳开放大学、岳阳市烧烤协会将代表政府、学校、协会三方联合制定《岳阳烧烤行业标准》、行业人才评定办法及发展规划,共同建设“岳阳烧烤产业园”,推动岳阳烧烤从“烧烤店经济”向“烧烤产业链经济”转型。
岳阳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姜宗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计划在三年内培养1000名“岳阳烧烤新匠人”。他表示,今年将面向社会招生,明年学校将向省教育厅申报专业,为初中毕业生开设“岳阳烧烤”专业。
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成为全国首个中等职业教育的“烧烤”专业。从街边小吃到产教融合平台,岳阳烧烤的发展跨度之大可见一斑。那么,岳阳为何要发展烧烤产业?如此规模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是否超出了本地市场的承载能力?
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岳阳楼区汴河街对面的小巷子里,朱火火烤铺门口已排起了长队。巷外是熙熙攘攘的繁华街市,巷内则是老岳阳人的市井生活。
店铺外墙上,白底红漆歪歪扭扭地写着“只有招牌,冒得装修——岳阳朱火火”几个字。尽管门脸简陋,但桌椅一直延伸到巷子尽头。
朱火火烤铺,图/受访者提供
朱志龙,朱火火烤铺的老板,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在岳阳从事餐饮业,面临的门槛相对较高。“岳阳人对于美食有着深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这座城市的饮食文化积淀丰富,消费者的口味也尤为严格。”
岳阳位于洞庭湖畔,长江之侧,湘、资、沅、澧四水在此汇聚,自古以来就有“八百里洞庭特产一桌,三千里湖湘风味尽在其中”的说法,这也造就了一群懂得享受美食的食客。因此,即使是看似普通的烧烤,在岳阳每家店铺也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秘制配方,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串串无声,味道才是真正的语言。”朱志龙这样说道。
自20世纪70年代起,烧烤技艺从新疆传入岳阳,当地的烧烤从业者结合本地特色,加入了辣椒粉、紫苏、山胡椒等南方调料,逐渐形成了以香辣风味和小串风格为特点的岳阳烧烤。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岳阳烧烤已经从最初的牛羊肉串,发展到包括烤牛油、烤牛筋、烤板筋、烤虾仁、烤蔬菜等60多种品种。如今,岳阳已经形成了炮台山、小港粮库、天伦城、洛王新天地等多个特色烧烤街区。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岳阳的烧烤门店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年产值超过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