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我国正式发布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计划,自2025年1月1日起,所有家庭,不论是一孩、二孩还是三孩,都能每年获得3600元的育儿补贴,直至孩子满3周岁。
中央财政应作为育儿补贴的主要提供者
近期,多个省份已陆续推出育儿补贴政策。我们认为,育儿补贴的主要责任应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财政则起到辅助作用。这是因为,多数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财政能力来支持生育补贴,而中央财政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此外,人口流动性较大,地方政府并非必然是生育率提升的直接受益者,孩子们长大后可能会在外地工作,为国家作贡献,而不一定为本地贡献。对城市而言,通过吸引外来人口而非补贴生育来增加人口更为经济。
今年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生育促进政策,发放育儿补贴,积极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这预示着中央财政将承担育儿补贴的主要责任,而地方现有的育儿补贴政策将作为补充和加强,以平衡地区间的差异。
此次国家育儿补贴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全面生育福利的启动,令人振奋,值得肯定。然而,与高昂的育儿费用相比,此次国家育儿补贴的金额仍然偏低:每人每年3600元,约合每人每月300元,且补贴期限仅限于3周岁,总计补贴10800元。此外,此次国家育儿补贴未将四孩及以上纳入补贴范围,这也是一个不足之处。
根据育娲人口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我国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为53.8万元。而三年育儿补贴的总金额仅占这一平均成本的2%。
对育儿补贴进行估算,若每年出生人口为1000万人,每人每年补贴3600元,则当年补贴金额为360亿元。若补贴所有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每年育儿补贴金额约为1000亿元。
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按孩子数量给予家庭经济支持:
一是现金补贴:对一孩家庭每月补贴1000元,二孩家庭每月补贴2000元,三孩及以上家庭每月补贴3000元,直至孩子年满16岁或18岁。
二是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减免:对二孩家庭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和社保,三孩以上家庭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全免(对特别富裕的家庭,可设定补贴上限)。
三是购房补贴:通过按揭利息返还的方式进行补贴,如补贴二孩家庭房贷利息的50%,三孩以上家庭房贷利息可全额补贴(不超过补贴上限)。
上述补贴金额约占GDP的2%-5%。虽然每年补贴金额巨大,但提高生育率至更替水平是必要的。
有人担忧大量发放生育补贴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实际上,这取决于社会产能利用程度和就业市场饱和状态。目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就业不足并存,通过消费刺激政策,能有效激活闲置资源与劳动力,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是物价负增长的通缩困境,采用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大规模发放育儿补贴短期内会增加婴幼儿用品需求,长期则会增加对各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刺激产业发展,消化过剩产能,增加就业机会。长期来看,人口增加将提升我国创新力和竞争力。
我国亟需扭转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从2016年的1883万人降至2023年的902万人,短短7年,出生人口减少一半。而日本从1982年的150万降至2023年的75万,用了41年。2024年,我国新生儿数量虽略有上升,但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婚姻登记人数下降以及生育意愿减弱等因素影响,预计2025年新生儿数量将再次呈现下降态势。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2025年,我国15至49岁的育龄女性人数将比2020年减少超过1600万人,特别是20至39岁女性人数将比2020年减少1400多万人。此外,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量为610.6万对,较上年减少157.6万对,降幅达到20.5%。
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仅达到更替水平的一半左右,2023年的总和生育率更是降至1.01,未达到更替水平的一半。
目前,中国出生人口占全球的比例不足7%,而老年人口占比却超过25%。严峻的少子化问题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工作人口与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下降,进而推高了社会的养老成本和税收负担,加重了工作人口的税负压力。据预测,若生育率不显著提升,中国在未来20年内可能成为老龄化程度最深、养老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且这一状况将持续恶化,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和经济活力。
按照当前的生育率,出生人口将每代减少一半,即每30年减少一半。这一趋势将对各行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从最初的奶粉、儿童用品和托育服务,到教育、食品、服装行业,再到房屋、家具、家电、电子消费品、汽车、旅游、娱乐行业,最后及至医疗、养老、殡葬等行业。这些面向消费者的行业受影响后,其影响将逐步扩散至面向企业的行业。这些影响不仅包括实际需求的减少,还包括预期需求的下降,导致国内投资意愿降低,进而可能促使资金和富裕人群的外流。
长期的低生育率对创新和技术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与人口稳定相比,快速老龄化和人口萎缩的社会技术发展将更为缓慢,甚至可能停滞或倒退。影响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人口规模。人口数量是创新力竞争中的基础变量,人口越多,可投入的研发人员也越多。这种人口与创新力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具有递增效应,即人口越多,总体和人均创新力都越强,这被称为规模效应。此外,人口年龄结构对创新力也有影响。通常,30多岁是创业的最佳年龄,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且年龄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将对其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快速老龄化的国家将面临年轻发明家和企业家数量减少的问题。老龄化社会还存在一种阻挡效应,即老年人可能抑制年轻人的创新活力。老年人占据了企业和社会中许多关键岗位和资源,这可能会影响年轻人的晋升和锻炼机会,进而削弱他们的创新和创业积极性。
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出台强有力的生育支持政策,以扭转生育率和出生人口的下降趋势。提供育儿补贴是这些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供育儿补贴对于提高出生率是有效的,但补贴力度必须足够大。根据韩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自2024年7月起至本年度3月,韩国在单月出生的人口数量已连续九个月呈现上升趋势。此外,2025年第一季度的生育率亦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媒体普遍认为,这一现象对正面临人口挑战的韩国而言,是一个“正面信号”。
韩国近期人口出生率有所上升,这一变化与政府实施的生育补贴政策紧密相关。韩国保健福祉部于2024年1月11日宣布,对两岁以下婴幼儿父母的补贴将大幅增加,旨在进一步激发生育意愿。据《中央日报》报道,根据新的政策,拥有1岁以下婴儿的家庭每月可领取1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的补贴;而抚养1至2岁孩子的家庭每月可获50万韩元补贴。
在《湖北日报》7月23日的一篇报道中,以《用政策“钥匙”打开生育“密码”——破解人口增长难题的天门探索》为题,揭示了天门市在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7%,这是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的人口增长现象;且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5.6%。
尽管今年前几个月多数地区的出生登记和生育登记数据普遍下降,但天门市上半年出生人口却逆势增长。天门市委书记纪道清指出,自2023年9月起,天门市不断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涵盖婚恋、孕育、生育、托育、教育、住房等一体化支持措施,构建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纪道清强调,构建生育友好型城市需要投入资金,营造尊重、鼓励和保护生育的社会氛围。在天门市,生育二孩可享受最高28万元的综合奖补,生育三孩则可享受最高35万元。
国际与国内经验均显示,发放生育补贴是提高生育率的有效手段。如果补贴效果不佳,通常是因为补贴力度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
发放生育补贴只是支持生育政策的众多措施之一。提高生育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措施,这将有助于减轻家庭教育负担,缓解育儿经济压力,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产能过剩和投资饱和的问题,难以找到回报率高、长期效益好的项目。投资于孩子是最佳的“新基建”投资,通过中央财政加大对养育家庭的福利支持,不仅有利于提高生育率,还能促进消费和经济发展,实现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