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大熊猫的负面言论在“猫粉”群体中广泛传播,如“大熊猫不应野化放归”、“电击取精技术危害极大”、“大熊猫繁育机构进行活体实验”等。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谣言背后,存在一些自称“为大熊猫发声”的网络“大V”,他们通过炒作大熊猫话题、挑动粉丝情绪,以此谋取私利。
近期,四川司法机关处理了多起涉及“大熊猫被虐待”的谣言案件。这些谣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
假冒“猫粉”制造谣言以获取流量利益
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法院近日对一起散布大熊猫虚假信息的案件进行了审理,判决被告人白某某、徐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
图示为白某某(图中人物)在陕西被警方逮捕。(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以网名“大辽皇后”著称的白某某,在“猫粉”圈子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起初,她积极参与各类“猫粉”群组,活跃度极高,并在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后,开始在社交媒体上直播。
据办案民警透露,白某某与徐某是一对夫妻,他们并非真正的“猫粉”,而是为了吸引关注而伪装成“猫粉”。白某某曾在陕西某地直播时擅自喂食大熊猫,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批评,并被景区公开通报。此外,有细心的网友指出,她声称自己呼吁保护熊猫已有三年,但实际上并不认识熊猫,对“添添”误称“美香”。
为了赢得粉丝的信任,白某某在直播间谎称其丈夫徐某是公安民警,并展示了他过去的执勤证件。实际上,徐某曾在2020年短暂担任过辅警。因谎称丈夫为警察,白某某于2024年受到陕西咸阳警方的行政处罚。
据悉,白某某和徐某在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上建立了十多个群组,粉丝总数维持在3000至5000人。他们散播谣言,夸大事实,频繁发布涉及大熊猫的虚假视频和直播,将自己塑造成保护大熊猫的“代言人”。
法院判决书显示,白某某和徐某捏造并散布了关于某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虐待大熊猫、利用大熊猫谋利等虚假信息。相关虚假视频累计播放545054次、转发1245次、评论9521条。尽管他们明知所散布的信息是虚假的,但为了获取直播流量收益,仍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转发。据办案机关介绍,他们通过直播获得收益3万余元,向粉丝募款14万余元,总计获利17万余元。
白某某和徐某主要通过线上接受直播打赏和线下组织应援募捐两种方式获利。办案民警指出,在近期办理的大熊猫谣言案中,利用“情绪操控”进行“流量变现”是“猫粉圈大V”常用的手段,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凭空捏造谣言。
例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有地下室,地下室里的液氮用于电击取精、抽骨髓、打血洞、活取下丘脑”、“出卖熊猫获利,熊猫专家在海外有豪宅”、“某专家已经被抓起来了”等谣言。这些谣言正是两名被告人所炮制的。警方指出,此类案件中,所谓的“大V”使用的策略包括诋毁相关部门和保护研究中心,诽谤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并煽动网民抵制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在谣言的煽动下,一些“猫粉”频繁对专家进行电话骚扰、短信侮辱、线下干扰,甚至有极端“猫粉”不断拨打报警电话、向政务邮箱发送大量邮件。
——利用同情心进行误导。
在近期处理的大熊猫谣言案件中,警方发现一些“大V”故意剪辑大熊猫跌倒或趴着不动的视频,并配上极具煽动性的标题发布,如“国宝被虐待!令人心碎的视频曝光”“震惊!他们竟然对熊猫做出这种事”。这类视频往往能迅速吸引大量评论、点赞和转发,逐渐培养出一批“死忠粉”。
据悉,加入“粉丝团”的成员每天都需要完成各种任务,如修图、“打榜”、与其他熊猫“粉丝团”竞争等。这反过来又增强了这些“大V”的影响力,进而将流量转化为利益。
——不惜一切制造纷争。
为了提高影响力,一些“大V”还经常制造纷争,故意与相关单位发生冲突。在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公安局办理的一起案件中,嫌疑人周某长期散布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是“大熊猫七三一实验室”的谣言,并前往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门口分发传单、进行直播,期间两次被驱逐。为了这次直播,她提前进行了周密安排,准备了被封号后更换直播间、账号和平台的准备。
规范直播行为
爱应回归理性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在白某某、徐某一案中,法院审理认为,二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构成寻衅滋事罪,依法判处被告人白某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被告人徐某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二人当庭表示服从判决,不再上诉。该判决已于7月12日生效。
图展示了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的现场情况。(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四川省公安厅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网络中活跃的大熊猫爱好者数量逐年上升,年龄跨度从10岁至80岁不等。大多数大熊猫爱好者表现客观理性,尊重科学,然而,部分爱好者缺乏理性判断,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
“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容易激起公众的情感,但如果这种情感变得盲目和极端,就可能转化为伤害。”负责此案的警察表示,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大熊猫爱好者将大熊猫视为拟人化的对象,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其上,不愿意真正了解大熊猫的习性,对国际合作等问题也缺乏了解,因此情绪容易受到误导。
警方提醒,“猫粉”应当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关于大熊猫习性和科学知识的信息。大熊猫的饲养和科研是专业领域,盲目相信可能会导致自己成为网络暴力和谣言的助纣为虐者。
一系列谣言的传播也揭示了网络直播平台在内容审核上的不足。“以弹幕为例,平台虽然能够监管侮辱性词汇,但对于使用谐音、拼音或图形替代不当词汇的情况,却难以及时有效处理。”一位行业专家表示。
四川智慧社会智能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竹认为,随着AI技术等的发展,直播行业的生态迅速变化,2016年颁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直播领域的立法,加强执法力度,强化平台责任,以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