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郑州的一个住宅小区入口,一起因暴走团行为引发的不和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近期,一段保安使用水管阻挡暴走团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观看者纷纷拍手称快,此事件也使得这个原本普通的健身团体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公众对这一现象的反应各不相同。部分人认为,此举终于有人着手整治那些“霸道”的健身队伍了,然而,也有人感到困惑:为何锻炼身体会成为众矢之的?一边是饱受噪音和交通拥堵困扰的居民,另一边则是自认为无害甚至有益健康的“暴走大军”,这场持续的拉锯战似乎没有尽头。
住在附近的王阿姨说,暴走团每天六点半准时出现,比闹钟还准时,噪音让人难以入睡。有车主也抱怨,非机动车道全被他们占据,开车如同蜗牛爬行。
实际上,“暴走”本身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但近年来这些团队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行道蔓延到机动车道,有时还使用音响设备,在清晨播放混搭版的广场舞音乐。年轻人无法忍受,甚至退休的大爷大妈也开始投诉:“我散步回家还得绕远路。”
物业和相关部门多次劝导无果。据小区保安老李介绍,每次沟通都以失败告终。这次他们干脆用水流筑起一道屏障,让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遭遇了闭门羹。不少邻居在现场围观,还自发鼓掌加油。
从法律角度来讲,《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应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要靠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明确指出,扰乱公共秩序、影响他人生活安宁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处理。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占用道路、大声喧哗确实超出了界限。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指责这些热爱运动的大爷大妈。他们追求健康没有错,但方式方法出了问题。市民刘先生表示,如果大家能互相体谅,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不扰民又安全的活动空间。
这事儿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全国许多城市居民纷纷留言分享自家类似的遭遇。有网友调侃:“以后是不是该给每个小区配套‘喷泉系统’,专治各种不文明现象?”
换个角度看,社区治理并非简单粗暴地“一刀切”。既要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又要为群众提供合理的运动空间。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比如设立专门的晨练区域或定时开放公园,让大家各得其所。
采访中,许多街坊建议,小区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商,多听取不同群体的诉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毕竟谁都有老去的一天,到时候轮到自己被嫌弃,那滋味可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