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几乎步入了上市行列。
释永信,究竟财富几何?
2015年,一位自称为前少林弟子的释正义在网络上“实名举报”,发布《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只大老虎,谁来监督》,指责释永信与多名女子关系复杂,并对其持有两个身份证提出质疑。
2017年2月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指控的证据不足。
十年时光荏苒。
2025年7月26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的消息再次在网络上掀起波澜。
为何十年前人们对这一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而十年后却又纷纷质疑?
在执掌少林寺26年的时间里,释永信打造了一个横跨多个领域、覆盖国内外市场的商业帝国,使少林寺由一座千年古刹转变为既具有宗教属性又充满商业活力的文化品牌,其商业化策略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这次,释永信能否带着他背后的商业帝国,安然退出?
1
初入商海,眼光独到
释永信,本名刘应成,1965年出生于安徽阜阳。
1981年,年仅16岁的他来到少林寺,拜行正长老为师,取法名永信。
在少林寺的早期生活中,他就表现出了与传统僧人不同的眼光——在大多数寺庙还沉溺于晨钟暮鼓的日常时,他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让少林文化在时代潮流中得以延续并扩大其影响力。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经历市场经济的风潮,互联网的曙光初现。1996年,释永信引领少林寺迈出了网络化的步伐,建立了中国首个寺庙官方网站。这个网站不仅发布了寺庙的最新动态,还公开了《易筋经》和《洗髓经》等少林经典文献,以“武功秘籍”为诱饵,迅速吸引了全球武术爱好者的目光。半年内,网站便积累了数万条海外访问记录,为少林文化的商业化传播播下了第一粒种子。
1998年,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佛教界首个商业化实体,标志着少林寺从被动接受香火转变为主动开发价值。尽管公司因政策调整在数年后注销,但其为后续的商业布局积累了宝贵经验。释永信在这个过程中确立了“以文化为核心,以商业为手段”的发展路径,即通过商业收益来支持文化保护,而非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进入21世纪,释永信的商业战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少林寺的IP商业价值被逐步挖掘和实现。他将“功夫”这一概念转化为可交易的符号。
首先,在出版与传媒领域,2002年成立的少林书局出版了《少林功夫史》等学术著作,同时也推出了《少林武功入门》等普及读物,年发行量最高达50万册。2005年,与凤凰卫视合作拍摄的纪录片《百年少林》通过影像传播,进一步强化了IP的认知度,相关光盘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其次,在知识产权授权方面,2003年,少林寺将“少林”品牌授权给网络游戏《少林传奇》,获得38万元版权费。这一举措虽然金额不大,但开创了宗教文化与网络游戏结合的先河。
此后,少林寺的知识产权授权业务,无论是影视武术指导(如《少林寺传奇》系列)还是与运动品牌的联名合作(如推出“少林功夫鞋”),都成为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在2010至2020年间,这一领域的收入累计超过了2亿元人民币。
在医学与大健康领域,2003年复活的少林药局,在传统秘方的基础上推出了活络膏、少林灵芝茶等产品。通过“非遗传承+现代工艺”的方式进行包装,产品单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到2019年,其销售额已突破8000万元,成为了中医药领域的“网红品牌”。
至于旅游与体验,释永信的成功转型将“古刹”变成了流量入口。少林寺的旅游开发成为了一个“教科书级”的案例。释永信推动了景区的升级,从单一的参观转变为“观光+体验”模式,游客可以付费参与“一日禅修”(每人200元)、武术体验课(每小时500元),甚至定制“少林文化研学之旅”(3天2晚套餐价3800元)。根据嵩山旅游部门的数据,2017年景区门票收入达到了3.5亿元,而衍生体验项目的收入超过1.2亿元,占比接近三分之一。2019年,游客量达到了420万人次,按人均消费300元计算,旅游相关总收入超过了12亿元。
随后,释永信开始涉足电商与新零售。2008年上线的淘宝店“少林欢喜地”,最初只销售佛珠、禅修垫等商品,到2015年转型为“文化生活品牌”,推出了禅意香薰、少林主题文创产品(如“扫地僧”玩偶),年销售额从百万级跃升至2020年的2300万元。
2021年,少林寺入驻抖音,释永信亲自出镜录制“少林智慧”短视频,账号粉丝在半年内突破千万。在直播带货首秀中,单价999元的“少林药局定制礼盒”在5分钟内售罄,单场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与此同时,释永信一直在策划拓展海外市场,实际上他的国际化布局显示出其商业野心。自1999年率武僧团登陆英国白金汉宫以来,少林武僧团每年在全球巡演超过200场,每场演出的收入从最初的10万美元上升至近年来的50万美元。在海外设立的50多个“少林文化中心”,采用“会员制+分级收费”模式:普通会员年费300美元,可参加基础武术课;VIP会员年费2000美元,能获得高僧指导。据外媒报道,仅美国洛杉矶中心的年会员收入就超过300万美元。此外,海外授权的“少林主题餐厅”“少林瑜伽馆”等,每年为少林寺带来千万美元级的品牌使用费。
释永信的商业帝国之所以被称为“帝国”,关键在于其对资本的运用——通过公司化运作,将少林IP与资本紧密相连。成立于2008年的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少林资管”),作为该运作体系的核心载体。
该公司的股权结构最初由释永信持有80%的股份(后因政策变动,股份转由寺庙持有),其注册资本由最初的100万元逐步提升至1亿元。少林资管对外投资了16家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多个行业:
在制造业领域,公司控股了一家位于河南的武术器材厂,该厂生产“少林牌”的刀枪剑戟,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外武馆,年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
文旅地产业务:少林资管与地方政府携手,共同开发“少林小镇”项目,该项目在郑州、登封等地打造集禅修酒店与文化商业街于一体的综合体,通过出租物业和品牌分成来获得收益;
金融投资领域:2016年,少林资管投资参股一家村镇银行,持有5%的股份,从而进入金融行业。
2022年4月的“郑州拿地事件”引起了广泛争议。当时,河南铁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4.52亿元的价格拍得郑州的一块商业用地,该公司股东名单中少林资管间接持有10%的股份。尽管少林寺随后发表声明,表示只是进行财务投资,不参与开发,并且最终退出了股东行列,但这种行为仍然被外界解读为“寺庙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信号。据估算,如果该地块建成商业综合体,其潜在收益可能超过10亿元。
争议和质疑:随着释永信的商业帝国不断扩张,质疑和争议的声音也日益高涨,争议的核心集中在“宗教清净性”与“商业逐利性”之间的冲突。对于“过度商业化”的批评从未停止。
媒体曾经报道,少林寺内出售的高价香明码标价,最低400元、最高10万元,批评认为这是“将拜佛变成花钱买心安”;景区内商铺租金高昂(核心区域年租金达百万元),出售的“开光饰品”价格虚高,引发“借信仰敛财”的质疑。有学者批评,少林武术从“修行方式”变成了“表演商品”,武僧团的海外巡演更像是“商业秀”——而“少林IP”的过度授权(如某快餐品牌推出“少林汉堡”),使得传统文化符号变得廉价。
实际上,关于释永信个人的争议也一直存在,其中包括财富与身份的反差。网络上流传他“佩戴名表”“乘坐豪车”(少林寺回应称车辆为景区统一调配)、“袈裟价值16万元”(实为特殊工艺定制,用于重要佛事),与公众对“僧人清苦”的认知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少林资管声称“股权收益全部用于寺庙修缮和慈善”,但释永信曾持股80%的事实仍然受到质疑,被认为是“个人与寺庙利益绑定”。2015年,有人举报其“侵占香火收入”,尽管调查未证实,但舆论争议持续。
面对争议,释永信的回答始终一致:“商业化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少林文化。”数据显示,少林寺每年将大约30%的商业收入用于古建筑修复(如2010年耗资2亿元修缮塔林)、文物保护和慈善事业(2020年向武汉抗疫捐款1000万元),这一说法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可——在政府拨款有限的情况下,商业化可能是传统文化延续的无奈选择。
风暴突起:2025年7月26日上午,一则震惊的消息如同风暴一般席卷网络: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这一消息立刻激起了舆论,将本就备受关注的少林寺和释永信再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自媒体“媒派”率先揭露了这一消息,尽管未直接提及姓名,但通过“中原某千年古刹的‘释某某’方丈被带走”等关键线索,大家都能推断出所指正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随后,其他自媒体经过核实也证实了释永信已被带走,并强调“此次被带走调查可能与经济无关”。
凤凰周刊记者联系少林寺外联负责人郑老师进行核实时,对方并未明确否认,只是表示近期未见释永信,并要求等待官方消息。媒体询问寺内三位法师,得到的答复同样含糊不清,要么是“等待官方消息”,要么是完全不回应。
这些异常的反应并未平息公众的猜测,反而让传闻更加扑朔迷离,引发了公众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担忧。
回顾释永信的历程,自他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就一直深陷形象危机之中。从早期关于他身份的争议,到后来的侵吞财产、包养情妇、私生子女等传闻,他每一次的商业行动和个人生活细节都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2015年的实名举报事件更是对他的声誉造成了巨大冲击,尽管官方调查最终证明了他的清白,但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如今,关于他被带走调查的传闻再次引起热议,这对他和少林寺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如果释永信被带走调查的传闻成真,那么对少林寺及其精心构建的商业帝国来说,将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和冲击。
从商业运营的角度来看,少林寺目前多元化的商业布局可能会在短期内陷入混乱和停滞。以少林资管为核心的资本运作体系,其对外投资的16家公司可能会因释永信的缺席而面临决策和运营上的不确定性。
作为方丈,释永信在推动少林文化传播和商业化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少林寺的一张重要名片。他的被调查传闻无疑会对少林寺的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让公众对少林文化的纯粹性和传承的正统性产生怀疑。
目前,少林寺和相关部门尚未发布任何官方通报,真相仍然扑朔迷离。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释永信及其商业帝国所经历的风波都将成为研究佛教与商业关系、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案例,其经验与教训也将为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