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自首播20年后,李云龙及其独立团再度回归观众视野。
在7月3日,国新办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中国广电主办的“重温经典”频道将于7月至9月期间,集中播出一系列抗战题材的佳作,其中《亮剑》亦将在9月再次与观众见面。
200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作为纪念作品的《亮剑》在央视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以13.7%的收视率傲视群雄,成为当年的荧屏翘楚。剧中角色个性鲜明,台词生动有力,剧情紧凑不拖沓,《亮剑》因而成为许多人共同的回忆。
(图/《亮剑》)
自上映以来,二十年间,《亮剑》始终受到观众的喜爱,其豆瓣评分逐年攀升,目前已高达9.5分。时至今日,《亮剑》中的众多经典台词仍旧频繁出现在网络热议和表情包中。一有冲突,便会引用“二营长的意大利炮”,而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也常常被用来制作调侃表情包,以“你啊,总是能给我出点新花样”作为笑料。
(图/豆瓣)
时光荏苒,每当观众回顾或重温那些经典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会发现反复出现的往往是《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雪豹》等几部作品。与此同时,那些逻辑漏洞百出、剧情夸张的“抗日神剧”也让人不禁疑问:制作一部优秀的抗日剧真的如此困难吗?
《亮剑》这部作品自播出以来,已经风靡了20年之久,
那么它是如何诞生的呢?
2000年,作家都梁完成了《亮剑》这部小说的创作。
《亮剑》一书,由都梁所著,于2005年3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品以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生平为主线,贯穿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程。原著共有四十三章,其中抗日战争的描写约占十分之一。电视剧改编后,剧情在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完成军校毕业论文汇报和参加阅兵仪式时戛然而止。
尽管如此,电视剧对《亮剑》小说中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描绘已经足够让观众细细品味。作者都梁在回忆创作背景时提到,《亮剑》的灵感源于一次与朋友的赌局,但故事构思已久。最终,他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
即便时至今日,主角李云龙的形象依然深入人心。他外表粗犷,缺乏文化素养,常常言辞粗俗,使得政委赵刚初到时直言不讳地评价他“尿不到一个壶里”。然而,在这粗犷的外表下,李云龙在军事斗争中展现出了灵活和细致的一面。到了2025年,有关《亮剑》的视频评论区,仍有观众以楚云飞的语气调侃:“云龙兄,都2025年了,我那批装备什么时候能还呢?”
(图/《亮剑》)
在电视剧《亮剑》中,当李云龙得知自己如同手足的警卫员“魏和尚”惨遭土匪杀害,他怒而亲手复仇,因而触犯军规,被降职为营长。原著中对他的心理描写如下:“这已是李云龙第四次被降级,但他并不介意,只要能替和尚报仇,即使沦为战士也心甘情愿。”这种充满血性的英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性的真挚情感。与那些战争片中完美无瑕的军人形象相比,李云龙的形象更贴近观众,二十年前在荧幕上出现时,给人带来了新鲜感。
除了主角之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拥有丰富的人物性格。以李云龙的对立面楚云飞为例,这位晋绥军358团的团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他常常展现出智慧、勇敢和果断的一面。例如,当部下意图投靠日军时,他质问对方:“你的意思是有奶便是娘?”正因如此,中国军人在抗战中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才显得更加感人至深。
(图/《亮剑》)
都梁,一位曾在军队服役并对军事与历史充满热情的作家,在其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历史背景和原型。在一次采访中,他强调抗战题材的核心在于真实呈现,他认为“观众永远无法取悦”,不应为了迎合观众而添加不实的新元素。
然而,许多偏离历史事实、形式多样的“神剧”却不断证明了《亮剑》创作精神的珍贵。
在2005年左右,影视行业掀起了一股拍摄抗日剧的热潮。至今仍有许多抗战剧在地方卫视上循环播放,其中不少作品正是诞生于那个时期。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抗日剧在场景和剧情上往往相似,许多道具和服装可以相互借用,拍摄难度不高。对于投资方来说,这种高周转的模式有助于资金快速回笼。在高峰时期,同一座影视城甚至有十几部题材相似的电视剧同时拍摄。
因此,严肃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拍摄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剧情与历史不符,角色被简化为“工具人”,正面角色被塑造得坚不可摧,敌人则被描绘得愚蠢且残忍。这不仅是对创作精神的亵渎,也是对历史精神的背离。
2012年的电视剧《神枪》被许多网友批评剧情糟糕、演技不佳,至今仍常被用作反面教材。为了展示剧中人物的高超枪法,制作团队凭借想象力和意志力创造了“子弹拐弯”的奇迹,将一部战争剧拍成了科幻片。豆瓣评分仅为3.4分,足以反映该剧的质量问题。
(图/《神枪》)
类似的荒诞情节并非个例,“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极端夸张的情节已被网友讽刺多年;女战士的细致眉眼和眼线设计常让人出戏,而一尘不染的军装与艰苦的战场环境显得极不协调。
尽管这类神剧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但它们仍拥有众多观众。它们更像是以战争剧为外衣的“爽剧”,满足了部分观众的期待,并因此获得了高收视率和流量。例如,备受争议的《抗日奇侠》几乎成了不合格战争片的代名词,曾在多个地区成为收视冠军。
(图/《抗日奇侠》)
然而,这类逻辑混乱、历史失实的“爽剧”注定无法持续吸引观众。流行趋势转瞬即逝,只有真正优秀的剧集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脱颖而出。
到了2025年,
为何年轻人依旧钟爱《亮剑》?
时至今日,《亮剑》在年轻人心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剧中的经典场景在B站上屡次突破百万播放量,也成为众多网络迷因的创作灵感。在对抗山崎特工队时,李云龙对赵刚未能夺得主攻任务表示不满,情绪激动地连珠炮式地斥责道:“你猪八戒戴眼镜,你装什么大学生?”“我们独立团抢不到肉吃,全是因为你在上级面前胆小怕事。你怕什么呀你,怎么就不敢和旅长较量一番呢?”
(图/《亮剑》)
当代观众所热衷的,正是这种充满粗糙感的“真实感”。在剧中,类似的令人难忘的片段比比皆是,网友们将这些片段二次创作,制作成表情包和梗图,逐渐赋予了它们超越剧情本身的意义——
楚云飞那句“你啊,总是能给我出点新花样”,常被朋友们用来互相调侃;丁伟、孔捷、李云龙在军校报到前对学习的吐槽“学习?学个屁!”被剪辑成表情包,在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即便是起初温文尔雅的政委赵刚,在长时间的熏陶下,也学会了说出“找个没人的地方撞墙去”,成为了打工人的代言人。
(图/《亮剑》)
在弹幕中,00后们纷纷留言“李云龙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你XX真是个人才”,而对于在《亮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当他们在工作群中看到相关的表情包,心中会瞬间涌现出会心的微笑。这部问世于20年前的经典剧集,凭借着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感染力,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最杰出的作品,总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断被新的视角所解读,反复品味。
李云龙们的“真实”形象,被观众们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和不同的面孔。在现代社会中,当我们越来越少地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这种真实的表现方式显得尤为珍贵,也因此更加打动人心。
(图:《亮剑》)
观众们喜爱英雄,但对那些能说家常话、贴近生活的英雄更为青睐。正因如此,尽管时光流逝,《亮剑》在年轻群体中依旧保持着极高的受欢迎度。
在之前的一次“看仓库”表演中,《亮剑》的一段戏份被观众们细致地帧帧解析。士兵王有胜,一位缴获了物资的角色,在短短几分钟内展现出了得意、急迫、委屈和扬眉吐气等多种情绪。尽管这只是剧情中的一个辅助情节,但这位非专业演员龙套凭借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展现出了生动自然的表现,塑造了“有胜阅兵”这一经典场景。他的演技甚至得到了网友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可以超越许多科班出身的演员。
(图:《亮剑》)
近期有网友揭示,扮演王有胜的演员曹启峰,实际上是一位对表演充满热情的普通人。他在《亮剑》剧组临时被选中出演,此后并未获得更多的演艺机会,依旧在演艺圈中担任配角,生活忙碌。不幸的是,他在2018年因病离世。
因此,当观众再次重温这部剧中的这一情节时,评论区中除了对剧情的赞扬,还涌现出对这位普通演员的怀念与敬意。这体现了对历史、观众和艺术的尊重——即便二十年后,依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期待,《亮剑》名副其实地赢得了这一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