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在南海执行远海战备警巡任务时,突遇外军航母带队逼近。
对方不但派出舰载战斗机与预警机持续起降,还一度高速逼近“山东舰”编队任务海域,疑似意在施压、试探甚至干扰解放军航母编队的战备部署。
但中国航母舰载力量随即做出了迅速反应,多架歼-15T舰载机实弹升空,展开了多轮空中对峙。在数个回合的高强度缠斗后,成功将外军机群逼退。
央视军事频道于7月17日对此事进行了公开报道,虽然细节未完全披露,但从多方信息综合判断,这起空中对峙事件的背后并没有那么简单。
据悉,外军航母编队当时正在南海某海域活动,其舰载战斗机和预警机升空频繁,飞行轨迹一度向“山东舰”编队靠近,并展现出明显的战术抵近特征。
分析认为,这种高频次、系统化的飞行调度,很难用“正常训练”来解释,其核心目的在于试探中方航母战斗群的反应能力和舰载作战体系的完整性。
事实上,这种“抵近骚扰”并非首次出现在南海周边空域,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军远海战备能力的不断提升,外军类似举动的频率也在逐年提高。
通过实际接触与“非接触对抗”,外军试图搜集中国海军作战流程、响应机制、武器配置、舰载机出动效率等关键战术参数,以便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局部冲突提前建立战术优势。
此次事件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是因为对方在时间、阵型和兵力投入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多架舰载战机和预警机的协调出动,以及航母本身向中方海域的“靠拢”,都表明,这不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的“航行自由”行动,而是一次深度测试中国航母编队实战能力的“灰区行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高强度威胁,“山东舰”航母编队快速进入战备状态,舰载飞行甲板指挥中心、起飞控制室、武器系统等各战位人员全线响应,多架歼-15T舰载战斗机实弹升空,并迅速抵达预定空域,展开空中拦截。
据公开信息,这场空中缠斗持续了多个回合,歼-15T战机凭借优秀的空战机动能力与导弹系统,多次在中近距空域对外军战机形成压制态势,并最终实现驱离目标,外军舰载战斗机在反复尝试接近未果后,只能选择撤离。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战备起飞并非演训状态下的“预设剧本”,而是在完全真实的作战背景下进行的快速响应,从航母飞行甲板到舰载机起飞再到进入空域拦截,全程高度协同、高效完成,充分显示了“山东舰”航母战斗群目前已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置和实战能力。
从央视发布的视频资料中可以看到,目前“山东舰”舰载主力机型已全面换装为歼-15T与歼-15DH型号,其中后者为首次公开亮相的电子战型舰载机。
歼-15T作为改进型舰载战斗机,在航电系统、雷达性能与挂载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具备全天候、远程制空和多目标打击能力。
而歼-15DH的出现,则意味着“山东舰”已初步具备舰载电子战能力,这在现代海战中具有极高的战术意义。电子干扰、通信压制、雷达欺骗等手段,能够在作战初期为己方战机赢得空域控制与打击先机。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一支拥有完善电子战能力的航母舰载机编队,将不再只是“铁拳”,更将成为“信息战”的中枢。在未来海上局势不断紧张的背景下,这类能力的曝光,释放出的信号无疑极具震慑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中外航母编队在南海的交锋,表面上是舰载战斗机的空中对峙,实质上其实是航母舰载机起降效率的正面比拼。
长期以来,弹射起飞被认为是现代航母舰载机部署的最高标准,而“山东舰”作为中国首艘使用滑跃起飞方式的国产航母,在舰载机起飞效率和连续作战能力方面一直面临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山东舰”航母编队通过三年来的不断演练、技术革新与实战化训练,逐步将自身的舰载机起降能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央视报道,“山东舰”舰载机起降保障中队在本次事件中表现出极高的战术素养与操作效率,在歼-15T战机连续起飞的过程中,滑跃甲板调度精准、加油挂弹流程高效、地勤指挥协同紧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多架战机的实战升空。
数据显示,近年来该中队已安全完成数千架次起降任务,实战环境下的舰载机保障能力已达到高强度作战标准。
所以可以看到,与以往“遮遮掩掩”的军事博弈不同,如今这种“半公开、准实战”的交锋正在被媒体频繁报道,这也是向在外界释放一个信号:对于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和机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会再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