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夏季温度呈上升趋势 “史上最热”将成常态

“史上最热一年”将成常态

今年夏天,国内很多地方为何这么热?记者昨天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马建。这位研究气候变化动力学和海气相互作用的科学家预测: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下,未来夏季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今年是史上最热一年”将成为常态。

马建分析,今年夏天的极端高温由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多重气候异常叠加导致,包含热穹顶效应、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海洋热浪反哺、城市热岛效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图片[1]-未来夏季温度呈上升趋势 “史上最热”将成常态-阿旺资源分享网

所谓热穹顶效应,是指高层大气热高压停滞并与附近低压形成稳定的Ω型环流,将热空气封闭在一个区域内,阻止冷空气进入,使温度持续升高。在热穹顶形成过程中,地面热空气上升后被上层高压压回地表,形成热量累积的闭环。这种现象常伴随少雨和空气污染,多发生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气蒸笼”形成后,空气每下沉100米,气温就升高约1℃。今年夏天,这一效应在华北、黄淮等地尤为显著,导致地表温度高达55℃—70℃。

此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今年夏天呈现偏北偏西特点,较常年覆盖范围扩大30%,形成持续性下沉气流。因此,高压系统非常稳定,抑制云雨形成,北京等地连续无雨日数达到历史同期极值,进一步加剧了高温天气。

“在科学原理上,副热带高压增强与热穹顶效应差不多,都是由气流下沉引起的。”马建说,气流下沉时,所受到的大气压力会越来越大,导致空气压缩。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空气压缩时做负功,产生热量。

海洋热浪反哺也是引发极端高温的一个因素。这种现象是指海洋水温在一段时间内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它由大气环流、洋流变异或季节性变化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近期研究发现,地中海西北部海域的温度较常年升高5℃,通过水汽输送加剧了欧洲和我国北方高温。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周边海域水温偏高,增强了大气环流的稳定性。

对大城市居民来说,城市热岛效应也是夏季高温的重要原因。空调等人工热源使中心城区温度比郊区更高,在近地面温度图上形成一个高温区。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的夜间气温较郊区高4℃—6℃。研究显示,热岛效应可使城区极端高温发生概率升高40%。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