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她突然在厨房晕倒,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脑出血,抢救无效去世了。家人怎么都没想到,平时看着挺精神的人,说走就走了。
医生看了她的病史,摇头说,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高血压不是靠感觉,而是靠长期规律控制。
不吃药、乱吃药、不复查,是最容易出事的。有些人早上吃了药,下午血压低一点,就以为好了,其实病一直都在,只是被药压住了。
生活里,有没有人也和林阿姨一样,觉得血压不高就不用管了?药吃得断断续续,是不是也在悄悄透支着自己的健康?
医生劝告:这3个用药误区一定要避开
凭感觉停药或者减药是最常见的问题。不少人得了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病,吃了药觉得头不晕了、血糖不高了,就觉得自己好了,药也不吃了,或者少吃点。
实际上,这些病不是感冒,吃几天药就能好的那种。它们需要长期管住,不然病情会偷偷反弹。
美国心脏病协会2019年的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如果不按时吃药,心脏病或者中风的风险会明显高很多。规律吃药的人,心脏出问题的几率比不规律的低了不少。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1年的调查也发现,很多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看着正常后就停药,结果血压一下子上去了,脑血管和心脏的风险也跟着大了。药不是想停就停的,得听医生的,按时吃,不能靠自己猜。
还有人喜欢把好几种药混着吃,也不问问医生行不行。比如有些老人,身上好几个毛病,心脏药、感冒药、止痛药一起上,觉得多吃点能好得快。其实,药不是越多越好,混着吃可能会出乱子。比如抗凝药和某些抗生素一块吃,出血的风险就高。
中国药学会2020年的研究发现,很多老年人吃多种药时没问医生,身体不舒服的几率比问过医生的多得多。药之间会互相影响,有的药效会变弱,有的副作用会变强。不管是医生开的药,还是自己买的药,甚至保健品,吃之前最好跟医生说清楚,让医生看看能不能一块吃。
最后一个问题是不管药的副作用。有些药吃了会头晕、咳嗽、胃不舒服,很多人觉得忍忍就过去了,或者干脆不吃了,也不跟医生说。其实,这些不舒服可能是药在提醒你,身体有反应没处理好。比如降压药有时候会让人咳嗽,忍着不调药,可能身体越来越吃力。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报告显示,有些患者因为副作用没管,治疗就停了,病反而更严重。国内的研究也发现,很多人在吃药时有点不舒服没说,最后病没控制好。吃了药觉得不对劲,别硬扛,也别自己停,赶紧找医生问问,说不定换个药就没事了。
长期服用降压药等于“慢性服毒”?
吃药不是在“服毒”,是帮身体维持一个平稳的状态。就像拐杖本身没问题,真正问题是你离了它就走不了路,还硬说拐杖拖累你,这就不对了。
血压高了,不吃药,让它天天飙着,对身体才是真折磨。血压长期控制不好,脑子、眼睛、心脏、肾脏都会跟着出毛病。人不是突然倒下的,而是身体在一点点垮。
每天都让血管撑着、忍着、扛着,到某一天突然破了,出问题的就是你自己。吃降压药的意义,不在于把血压“压下去”就完事,而是在默默保护你的血管,保护你还能正常活着、动着、走着。
很多人一听别人说“这个药对肝不好”“那个药是毒”,心就慌了。可是真正吃出问题的,往往是那些不听医生的,自己乱来的人。
有些人血压本来很高,靠自己看着血压表来决定吃不吃药,时紧时松,身体天天跟过山车似的上下波动,时间长了,血管受不了,问题就来了。
有些人长期吃药没查过肝肾,也不听医生的话,一出问题就怪药,其实根本不是药害的,是不当用药惹的祸。
吃药从来不是让你完全依赖药物,而是配合着去改善生活。吃药不能代替清淡饮食,也不能代替规律作息,更不能代替锻炼。药只是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另一部分。
两样配合好了,药用得少,身体也更稳。哪怕以后医生帮你调整药量、甚至停药,那也得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慢慢来的,不是你自己说了算。
人上了年纪,身体器官老化是自然的事。很多指标不再像年轻时那么稳定,这时候靠药物帮一把,不是坏事。有病不吃药,是跟身体对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