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商务部宣布,将限制8项电动车电池制造技术的出口,涉及投资、商业活动或技术合作的必要需求需向相关部门进行备案。这一命令表面上看似乎无足轻重,仅仅是中方保护技术专利的常规措施。然而,深入分析后,情况远非如此简单。
限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将可能妨碍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在海外的工厂建设。与此同时,促进中国汽车企业在欧洲设立工厂,却是欧洲长久以来的愿望。
为了吸引中国企业在欧洲设立工厂,欧洲承诺将放宽对中国电动车出口的限制。即便中美关系紧张,中国仍有两家电动车电池工厂即将在密歇根州建成。
为何美欧持续努力推动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建厂?这背后的目的是将竞争对手转化为劳动力,掌握产业链的高端,并锁定就业和技术溢出效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能充足、成本较低,这些优势难以抵挡。因此,直接邀请它们在本国建厂,既能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又能促进本地配套产业链的发展,包括电池材料、设备、物流等领域。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技术的逐步“外溢”,使其成为当地的“共识”,这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技术转移策略。
以比亚迪在欧洲销售汽车为例,其产品源自中国;然而,当比亚迪在匈牙利设立工厂时,产品则被视作匈牙利制造。同样,宁德时代在美国设立工厂,便成为了“美国产业”的一部分。身份的转变带来了显著的不同。
实际上,欧美内部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有人希望中国汽车企业进入并合作,以带来技术和市场活力;另一方面,有人主张严格限制,以防止技术外泄和“倾销”。推动中国企业来本国建厂,本质上是在支持那些听话的企业,一边合作一边划定界限,以此实现去中国化供应链的战略目标。
换句话说,我允许你参与,但我要控制游戏的节奏。欧美深知,如果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完全拒之门外,只会促使中国转向全球南方市场,并最终在技术和规模上与中国拉开更大的距离。这一解释或许有助于理解为何中国对技术出口的限制让欧洲感到困惑。原本的计划是,中国企业来此建厂,我们借此学习技术、弥补短板。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企业虽然来了,但并未带来预期的技术。
冯德莱恩原本预计在中欧的谈判中能够主导节奏,然而她现在意识到,控制节奏的主动权实际上掌握在中国手中。她原本计划通过发出可能不出席中欧峰会的信号,以此来向中国施加压力,期望中国在“电动车补贴、产能过剩、市场准入”等关键议题上作出让步。她认为这将是她手中的王牌,足以让北京感到不安。然而,中国的一个动作让她明白,核心技术才是真正的硬实力。
目前,她是否出席峰会,其象征意义已大于实际影响。如果她选择不出席,那就等同于自己从谈判桌上退出,自动放弃立场。因此,冯德莱恩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尽管如此,她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席。
近期,特朗普的态度已有所缓和,主动寻求与中国关系改善,但欧洲为何依然采取强硬立场呢?特朗普作为商人,其行事以务实著称,他明白战争可以发动,但生意不能中断。同时,中国在电动车、人工智能和绿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美国担心过于强硬可能导致中国完全转向,进而失去控制。
至于冯德莱恩之所以强硬,可用“无路可退,但必须应对”来概括。近年来,欧洲的产业链逐渐流失,新能源领域又落后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抱怨连连,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传统制造业承受巨大压力;欧盟内部对华战略缺乏统一,只能通过实施“反补贴”措施来彰显立场;简而言之,欧洲是“明知无法取胜,却仍装作要战斗”。然而,当真正面临行动时,欧洲未必敢于全力以赴地坚持强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