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球油价的骤跌成为俄罗斯命运的转折点。得益于美国页岩油技术的突破,油价从每桶100美元暴跌至2016年的30美元,这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当年,俄罗斯GDP下降了4.1%,卢布贬值40%,通胀率攀升至12.9%,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滑,抗议活动层出不穷。
为了稳定经济,普京总统将希望寄托在能源出口上,然而美国却不断设置障碍。美国不希望看到俄罗斯与欧洲的紧密合作,因为它担心这种合作会削弱自己的影响力。因此,美国通过乌克兰局势挑起争端。2014年,美国支持的“广场革命”成功推翻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府,同年,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向乌克兰反对派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资助。
普京果断对克里米亚采取军事行动,乌东地区的亲俄武装也控制了若干区域。这一行为恰好迎合了美国的意图,美国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包括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资产、切断SWIFT系统权限,制裁对象包括普京的亲信和能源巨头Rosneft。从2014年到2021年,俄罗斯遭受了超过5000项制裁,经济陷入困境,外汇储备从5100亿美元下降到41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仅为0.5%。
从2014年到2022年,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乌克兰东部冲突持续了8年,乌克兰军队逐步夺回领土,亲俄武装被压缩到边境附近。2018年,美国通过了《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进一步限制了俄罗斯的能源出口。
普京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俄罗斯的两个幻想将无法实现。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了“特别军事行动”,但战争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迅速取得胜利。2022年,俄军在基辅遭遇败绩,被迫撤至乌克兰东部;2023年,乌克兰军队在赫尔松发起了反攻,收复了7000平方公里的领土。
长期的战争破坏了俄罗斯与欧洲的互信,法国和德国从盟友变成了对手。英国提供了射程超过250公里的“风暴阴影”导弹,法国提供了射程超过250公里的SCALP-EG导弹,乌克兰军队使用这些导弹打击俄罗斯的后方。德国成为压垮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新上任的默茨政府派遣了5000名士兵驻扎在立陶宛,并允许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打击俄罗斯纵深目标,承诺提供射程达到500公里的金牛座导弹。这使俄罗斯彻底失去了融入欧洲的希望。
德国一度是普京推进“俄欧一体化”计划的核心支持者。2001年,普京在德国联邦议院以德语发表了关于“欧洲共同经济空间”的呼吁,随后在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800亿美元。然而,随着冲突的加剧,俄德之间的对立加深,双方的关系重新回到了敌对状态。
如今,尽管俄罗斯在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要彻底击败乌克兰仍然极为困难。在过去的两年中,俄军仅占领了乌克兰约5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与开战初期那种如虎添翼的态势形成了强烈反差。
即便实现停火,乌克兰也将成为俄罗斯的宿敌。德国的坚定支持进一步增加了俄罗斯取胜的难度,普京的两个幻想——实现“欧洲共同经济空间”和重振俄罗斯——已彻底破灭,他关于“20年内重建一个强大俄罗斯”的承诺变成了空谈。
在第三节中:中俄合作的提升与中国面临的国运机遇
由于俄罗斯在西方的拓展受阻,只能转向东方寻求依靠,这使得中国迎来了重大的国运机遇。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前,尽管中俄关系友好,但在地缘政治上存在分歧。俄罗斯对远东、西伯利亚、中亚等地区高度敏感,例如2013年限制中国在西伯利亚的林业投资,以及2010年以“安全”为由暂停中吉乌铁路的建设。
俄乌冲突之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的数万项制裁促使俄罗斯将目光转向东方,中俄两国的关系因而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领域,两国的互补性极为显著:俄罗斯依赖于中国的商品、技术以及汽车,而中国则需要俄罗斯的能源、矿产和粮食资源。到了2024年,中俄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244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5%,预计在2025年将超过2600亿美元。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已占其总出口量的50%,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支撑。
俄罗斯拓展了其地缘战略利益。2024年6月,中吉乌铁路工程正式开工,而中哈铁路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2023年6月,同江大桥全线贯通,年货运能力达到200万吨,极大地促进了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
尽管中俄合作关系并非结盟,但相较于中苏联盟时期,其合作程度更为紧密。我国外交部长强调,中俄关系遵循“世代友好、平等互待、不结盟”的原则。随着俄罗斯对中国依赖程度的加深,我国在应对西方封锁时也将拥有更多的信心。俄罗斯在能源和粮食供应方面的支持,保障了我国在科技、能源和粮食领域免受西方的限制。
对于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百年难遇的机遇,但同时也需要谨慎行事。我国应避免与俄罗斯结盟,保持与欧美国家的关系平衡,既不让俄罗斯陷入困境,也不让欧洲感到受到威胁。在多边博弈中保持外交平衡,将是对我国智慧的一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