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竞争现象”,这一观点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在舆论圈中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该话题在热搜榜上持续占据24小时,甚至波及到她17岁的女儿的社交账号——在这场风波中,真正值得探讨的或许并非“明星家事”,而是争议背后我们所持有的对母女关系的误解以及社会对女性的严格审视。
在广东的首映仪式上,马伊琍作为影片主演,在谈论电影中母亲钟灵与女儿江宁从疏远到矛盾的过程时,她提到了“母女之间的竞争关系”。在电影中,钟灵因过分关注学生而忽视了女儿,使得家庭关系演变成了一场“情感修罗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被迅速解读为对马伊琍家庭关系的隐喻,引发了网友的追问:“这是否意味着她在现实生活中也面临类似的矛盾?”
令人忧虑的是,公众舆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马伊琍女儿的社交媒体账号迅速充斥着关于她外貌的各种评论,从“长相”到“穿搭”,甚至包括恶意的嘲讽。实际上,在去年女孩16岁生日时,类似的评论就已经出现——一个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分享,竟然成了公众评头论足的对象。这些评论中蕴含的,并非对个体的评价,而是社会对女性的固有审视:女性的价值似乎总是首先通过外貌来衡量。有人翻出过去的细节,指出马伊琍对女儿的争议保持“低调沉默”,而对于自己的私人生活则“维护力十足”,批评她这是“双重标准”。然而,身为父母的人或许能理解这种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学会独立面对外界的喧嚣,另一方面又忍不住为自己设立保护屏障。只是这种“既想放手又想保护”的矛盾心理,在公众的聚光灯下被放大,变成了“不公平”。
电影中所展现的“竞争”,原本是角色之间由于忽视而引发的情感裂痕。而马伊琍所提到的“竞争”,实则更像两代女性在观念上的冲突。她所属的一代人,习惯于“先顾家庭再考虑个人”,但在成为母亲之后,她们开始觉醒,意识到“先做女人再做母亲”的重要性。而她们的女儿们,自出生起就拥有着“做自己”的自信。母亲们希望将自己走过的弯路“铺平”,而女儿们却渴望亲自去体验路上的坎坷。这种冲突,并非简单的“争斗”,而是两代人在对“如何生活”这一问题上的不同坚持。
我们往往习惯于用“雌竞”、“资源争夺”等充满对抗意味的词汇来描述母女关系,似乎女性间的情感只能是对立。然而,心理学早已指出,母女关系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联系:它既包含了血脉相连的纽带,也包含了个体之间独立的张力。正如老话所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里的“计”不应该包含比较,而应是“我理解你的独特,也尊重你的选择”。马伊琍在宣传时提到“母亲也要做自己”,这句话本身并无不妥。但问题是,当公众将“角色”与“现实”混淆,当网络舆论将明星的审视转移到未成年人身上时,争议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似乎忘记了,明星也是普通人,母女间的相处本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许有人处理得不够恰当,但哪个家庭不是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渐学会如何相处呢?
风波平息之后,我们应当深思:是否为女性(尤其是未成年女性)预留了充足的空间?是否习惯于以“放大镜”的眼光审视她们的外貌与生活?是否遗忘了,母女间的差异从来不是“对立”,而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