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红海连续发生两起货轮沉没事件,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再次升级。在短短24小时内,中国以罕见的公开姿态发声,对胡塞武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这一事件并非简单的航运安全问题,而是红海地区局势失控的预兆。胡塞武装的行动究竟有何意图?是谁引发了这场风暴?为何中国必须介入?以下将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7月9日凌晨,利比里亚国旗的“永恒C”号货轮在红海海底消失,它曾是一艘庞大的货运船,如今却成为了海底的纪念碑。
该船由希腊船东管理,船员总数25人,其中22名为船员,3名为武装护卫。原定从阿联酋驶往印度,并在途中重启与以色列港口的贸易合作,然而,在未靠岸的情况下,它便遭遇了一系列攻击。
首次袭击发生在7月7日下午,先是一艘无人艇,随后导弹接踵而至。胡塞武装使用了6枚导弹,其中至少一枚是针对舰船的。
爆炸发生在船体左侧,靠近主机区域,导致救生艇报废,指挥舱信号短暂中断。这显然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而非偶然的袭击。
在这次袭击中,船员们陷入了恐慌,尽管船只并未沉没,但已损失了半数人员。
紧接着的第二次攻击更为致命。7月8日清晨,另一艘水面爆炸艇直击船尾,导致应急动力系统失效,电力完全中断。船员们被迫弃船,借助绳索逃生,有目击者拍摄到数人跳入海中,试图游向救援船只。
更令人担忧的是,胡塞武装的水面部队随后登船,声称“控制了该船”,并将部分幸存者“转移至安全区域”,这一说法仅由胡塞方面提供,并未得到第三方证实。
截至7月9日,已有4人确认死亡,15人下落不明,6人被欧盟舰队救起。
就在“永恒C”号沉没的前一天,即7月7日凌晨,另一艘货轮“魔法海洋”号在同一海域沉没。
这并非偶然,而是一次精心挑选的打击时机。胡塞武装不断将现代航运逼入绝境,将红海变成了一块战术战场。
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在电视公开承认,他们成功击沉了“永恒C”号,此举是对犹太复国主义支持者的报复行动。他进一步强调,任何与以色列有合作关系的船只都不得在红海航行。
丁丁认为,虽然这种说法直截了当,但问题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
“永恒C”号并未悬挂以色列国旗,也没有装载军火,仅仅因为停靠过以色列港口,便被列为打击目标,这种做法标准之低,实属罕见。
然而,胡塞武装对此并不介意,他们更关注的是通过这样的袭击行动向全球商船宣示一个信息:只要与以色列有任何联系,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别想在红海安全航行。
这既是军事行动,也是一场信息战。究竟是谁在指使胡塞武装将红海局势推向如此境地?他们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尽管看似疯狂,但其背后却有着明确的逻辑。
胡塞武装正式名称为“安萨鲁拉运动”,中文译为“真主的援助者”。这支力量在也门战斗了20年,历经美军打击、沙特联军围剿和联合国的调停,仍坚守在也门北部,掌握着强大的火力和完整的指挥系统。
胡塞武装的“战争哲学”始终如一:当无法直接击败对手时,便攻击对手的盟友。自2023年底起,他们开始对红海进行军事行动,最初是直接向以色列发射导弹。随后意识到,打击商船能带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将目标扩大到所有“疑似与以色列有关”的货轮。
为何选择红海?这是因为它堪称地球上最为繁忙且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
红海的南端,曼德海峡最狭窄处仅有30公里宽。全球超过12%的海上贸易必须经过此地,特别是从亚洲驶向欧洲的货轮,它们必须通过苏伊士运河,而进入苏伊士运河的唯一途径便是红海。
一旦红海发生问题,全球的油价、运费、保险成本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胡塞武装对此了如指掌,他们无需直接攻击美军舰队,只需攻击几艘商船即可达到目的。
他们的战术成本极低:
这并非“土匪行为”,而是基于战争逻辑的行事方式。
回顾“魔法海洋”号遭受袭击的事件,那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联合打击行动。行动中使用了2艘遥控爆炸艇、5枚弹道导弹和3架无人机,精确打击船只的关键部位。幸亏该船及时逃生,才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船只本身已损失惨重。
我们不禁要问:面对此类袭击,又有多少商船船东能够承受得住?
航运公司感到恐慌,保险公司暂停承保,船员拒绝上船,港口拒绝接纳船只,胡塞武装仅以微小的代价,便成功地对全球贸易实施了“劝退”。
他们的立场十分明确:“这并非针对全球,我们只是封锁了与以色列有联系的航线。”
然而,问题在于,现代物流网络错综复杂,谁能确保自己的业务中完全没有“以色列成分”?
因此,当前的商船只能选择两条出路:
已有超过100艘货轮选择绕道南非,苏伊士运河的流量下降了超过40%,红海航道几乎陷入半瘫痪状态。
这不仅是一个航运问题,更是一个全球经济链条的问题。
就在“永恒C”号沉没之际,联合国会议上,中国代表起身发言,并非例行公事,而是直接指向了胡塞武装。发言的时间点非常巧妙,发生在7月9日,也就是货轮沉没的同一天。地点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公开会议,议题聚焦于也门局势。
发言人系我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他直接切入主题,明确指出:
这三句话,逐级深化,从表达关心到发出呼吁,最终上升至“严厉要求”,措辞强硬,立场坚定。
我认为,这样的表态非常罕见,因为我国历来秉持中立原则,然而此次却不再含糊其辞。
为何选择此刻发声?正是因为红海地区的局势已从“军事区域”转变为“全球航运高风险区”,我国的出口船、能源船、集装箱船早已频繁航行于此海域。
尽管此次两艘货轮并非我国船只,但其船员构成复杂,航线与我国港口可能存在诸多物流交集。更重要的是,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东非走廊、海上互联互通,红海是其关键通道之一。
红海局势不稳,全球都将受到影响,我国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此次表态不仅具有针对性,还富有建设性。
耿爽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尽管听起来似乎是一再重复的老调,但实则不然。这代表了中国将“军事冲突”议题重新引导至“政治解决”的路径。
当前的核心问题并非是哪一方击沉了对方,而是如何阻止连续的攻击行为。
这种立场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在红海航线上所涉及的巨大利益。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额需要通过红海航线。一旦局势失去控制,影响的将不仅仅是保险费用的上涨和物流的延误,更可能导致沿线港口的失守和海外利益的损害。
尽管胡塞武装并未直接针对中国,但他们的行动无疑对连接中国企业的重要通道造成了打击。
此时中方的表态,可以理解为是对胡塞武装的直接回应:红海并非你所能随意封锁的区域,你的“警告”并不能使航线改变方向。
这不仅是对国际法的维护,也是对现实利益的保护。
红海危机看似一场武装冲突,实则对全球航运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犹如一场全球航运的地震。
首先,这场危机对苏伊士运河造成了直接打击。以往每天有超过60艘船只通过,如今这一数字锐减至不足15艘。据埃及官方数据,运河通航收入下降了近50%。作为埃及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运河的困境意味着埃及国家财政将面临压力,同时也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局势不稳定。
其次,这场危机对全球航运公司和港口集团造成了影响。超过100艘集装箱船被迫绕行非洲好望角,每条航线的成本增加了30%至50%,时间延误超过15天。国际大型航运公司如马士基、达飞轮船、赫伯罗特等纷纷发布风险预警。
最后,这场危机波及到亚洲工厂、欧洲零售商以及全球消费者。航运延误导致订单推迟,港口爆仓,物价连锁反应启动,一场发生在红海的危机,其余震波及到了全球的仓库和超市。
我想说的是,这并非也门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介入表态,不仅是对胡塞武装的“喊话”,更是在填补一个真空:谁将维护红海的规则秩序?
尽管美英等国家采取了联合空袭、联合护航、红海巡逻等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胡塞武装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发动攻击。
中国采取的策略是在联合国舞台上发出声音,以政治解决作为主线,试图遏制局势的恶化,既不深入介入,也不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
红海之战并非一场单纯的军事较量,而是对各国承受冲击能力的考验。
面对这场风暴,各国将如何应对?如何从局部冲突过渡到国际稳定?胡塞武装的真实意图是争取胜利还是仅仅想制造威胁?中国是否会采取更多行动?目前局势仍处于未定之数。